乾隆年修《汾阳县志》提要

清乾隆年修《汾阳县志》二十卷,共8册,李文起修,戴震纂。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刻本。版框大小为19厘米×13.5厘米,页 10行,行21字,小字双行。左右双边,花口,单鱼尾。线装。
李文起,字郁瞻,广东惠州人。汾阳县知县,赓辰进士,粤东名 士,一良史才。
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乾隆四十七年(1775年)三甲四十 三名进士。他学问广博,精汉儒传注及《说文》诸书,著有《诗经二 南补注》《毛郑诗考证》《原善》《原象》《句股割圆记》《策算声 韵考》《声类表》《仪礼正误》《尔雅文字考》《屈原赋注》《九章 补图》《古历考》《历问》《水地记》《东原文集》等书,所校《大 戴礼记》《水经注》尤精。
乾隆年修《汾阳县志》例言说,《汾阳县志》创始于明嘉靖三十 三年(1554年),由时任知州陈秉忠、州人王纬做《汾州志》,后在明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由冀南道彭范、州人孔天胤增修。万历十一 年(1583年),汾州知州白夏、州人王缉又踵其事。万历三十八年 (1610年),知县尹觉民再次增修县志,始为《汾阳县志》,明末佚, 现存范联芳序一篇。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知县吴世英、汾州府 通判刘文德再修县志,顺治十二年成初稿,十三年知县杨焕上任,略 加增补,次年付刻,为现存最早汾阳县志。康熙六十年(1721年), 知县周超再修《汾阳县志》。此志分门过细,有较多失考之处。因之 前《汾阳县志》仅存万历年本,而且各年县志前后相袭,于古今沿革 未经详辨,有地之相去绝远,多所附会,其或在史籍确有证实者又漏 失不列,因陋承之,为宜从订正,所以李文起重修《汾阳县志》。
州府事俞调元在《汾阳县志》序中说,该志由李文起着笔,他旁 搜博访,取历来之懿迹芳踪条分而类次之,由戴震考核,俞调元润色,凡四月而告竣。 李文起命缮书,录成帙,遂陲札。咸丰周贻缨、曹树谷《汾阳志》是对乾隆李志的纠 谬与续修,每门先录前志,然后补漏、正误和续编。光绪方家驹《汾阳志》,始修于光 绪六年,次年成稿,十年成书,为续咸丰志而作,体例同咸丰,以续编为主。
乾隆年修《汾阳县志》共十三部分,分别是《汾阳县志》序、新修《汾阳县志》 序一、新修《汾阳县志》序二、新修《汾阳县志》序三、重修邑志序、汾州旧志序略、 汾阳县志序略、重修汾阳旧志序略、新修汾阳县志衔名、汾阳县志目录、汾阳县志首 卷、汾阳县山川图、秦以来沿袭表、正文。正文有十四卷:卷一沿革、疆域;卷二山 川、城池、官署;卷三赋税、学校;卷四名宦;卷五职官、食封、流寓;卷七科目; 卷八文苑、仕籍、列女;卷九古迹、坛庙;卷十事考、杂识;卷十一至卷十四艺文。
乾隆年修《汾阳县志》有新修《汾阳县志》序两篇、重修邑志序一篇、汾州旧志 序略一篇、《汾阳县志》序略一篇、重修《汾阳县旧志》序略一篇。《汾阳县志》本 志序由时任汾州府知事俞调元撰写,新修《汾阳县志》序一由时任汾州府同知胡邦盛 写,新修《汾阳县志》序二由奉政大夫光禄寺少卿前史官邑人曹学闵撰。该志首卷包 括例言、图、表,图为汾阳县山川图,包括县城图、县治图、学官图、卜山书院图、 汾水行宫图、烟笼贤阁图、鹤鸣古洞图、马跑神泉图、雨渍仙碑图、文湖渔唱图、彪 岭桥歌图,由王登朝、冯汉英画。表为秦以来沿革表。乾隆年修《汾阳县志》有大量 附录,如卷一星野、户口、风俗附;卷二渠堰、津梁、关隘、营汛、堡寨、仓库、驿 铺附;卷三坊表附;卷九冢墓附;卷十物产附。
乾隆年修《汾阳县志》义例严整,考据详明,其叙事简明,其援据典而雅、整而 有体、详而不遗,大政以次修,增损旧志,不滥不遗,采新说亦不废旧文,“树新献 以仰副”,不愧名流手笔。该志本志序说,修志之难,不在考文征献,难在于协与情, 故志,志实也;志地,志其胜也;志人,志其美也;志事,志其要也,无关轻重者可 仍则仍之,不烦龈焉。作者李文起游刃有余,戴震详加考核,与前志相比,记载之良, 将使批斯志者“景彼前修,蹶然思奋闻”。
《汾阳县志》成于《汾阳府志》之后,与府志大致相同,体例与府志也大体相同, 县志中不少内容录自府志。乾隆年修《汾阳县志》,对于汾阳地方志的纂修来说,可谓 是承前启后,此后《汾阳县志》几经编修,受其影响较深。该志是各种《汾阳县志》 中考证最详细的,如探讨汾阳、汾州等地名的源流、沿革及地域上古今的异同。同时, 人物搜罗最丰富,能补正史之缺。总体而言,乾隆年修《汾阳县志》结构严谨,一扫 前志之荒芜,纲举目张,宁缺毋滥,诚志中之善本。



更多同类【珍贵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