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修《临汾县志》提要

清乾隆年修《临汾县志》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共7册,高 塘、吴士淳修,吕淙、吴克元纂。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刻本。板框 大小为20.5厘米×14.5厘米,页9行,行22字,小字双行。花口, 单鱼尾,四周双边。线装。
高塘,字梅亭,直隶南宫(今属河北)人。举人。乾隆四十一年 (1776年)任临汾知县。
吴士淳,直隶永清人。贡生。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任临汾知县。
吕淙,为高塘同乡。生平不详。
吴克元,襄陵人。进士。生平不详。
临汾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汾水之滨而得名。临汾历史悠久, 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又因上古帝尧曾建都于此,有“华夏 第一都”之称。尧王访贤、让位于舜的传说就诞生在这里。临汾古城 始建于北魏时期,相传因城墙四周各埋铁卧牛一尊,故有“卧牛城” 之说。临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东临雷霍,西控河汾”,整个地 区大致呈不规则的梯形,东倚巍巍泰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隔滔滔黄 河与陕西相望,北起韩信岭与晋中、吕梁市毗邻,南与运城市接壤。 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临汾市资源丰富,尤其是 矿产资源得天独厚,素称“膏腴之地”和“麦棉之乡”。
历史上《临汾县志》共修志八次。首纂于明永乐十九年至正统六 年间(1421年—1441年),纂者佚名,志佚,仅《文渊阁书目》卷二十 “新志”著录,成化《山西通志》有引。第二次纂于明万历十九年 (1591年),由邢云路修纂,全志九卷,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第三 次纂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林弘化续修万历十九年本,该志用 明万历原刻本,分类体例与明志同,现藏国家图书馆。第四次纂于清康熙五十七年 (1718年),由宫懋言纂修,全志八卷,三十七门,附目十九,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第五次纂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徐三俊修、陈献可纂,全志八卷。该志为编纂 《山西通志》之需而修,距康熙志仅十二年,因此体例分类皆依上志,逐类增修后之事 迹。现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第六次纂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由知县高塘倡修, 四十三年十月修成,四十四年吴士淳到任后刻成,现藏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第七次 纂于光绪六年(1880年),由潘如海、李荣和修,窦文藻、张榜花纂,后民国郑裕孚增 修。该志续乾隆县志,分门无变化,门下立目有增减,总计仍为四十八目。第八次纂 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由刘玉玑、关世熙修,张其昌等纂,全志六卷(首一卷), 现藏山西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图书馆。
乾隆年修《临汾县志》,体例完备,内容丰富,共十门四十八目,附目一,图二十 五幅。卷前收有“乾隆四十三年岁次,戊戌秋十月,文林郎知临汾县事,庚辰恩科举 人和阳高塘”和“乾隆四十四年岁次,已亥夏五月,林郎知临汾县事,永清吴士淳” 撰写的序言,还另收录前任修志之人邢云路、徐三俊所撰写的序文各一篇。目录前有 高塘所写发凡,在发凡中作者详细总结和阐述了该志书的体例特点。
该志内容丰富,涉及沿革、地理、田赋、祀典、学校、职官、选举、人物、祥异、 艺文等诸多方面。其十门四十八目中,寺观目载有临汾县境内60座寺院和20座宫观 的详细情况;古迹目除载有明嘉靖时水陆社在该县掘出的唐吴道子水陆道场画近百二 十轴外,还载有位于县城西南十里伊村的“ 荚亭”,证明了周代以前临汾一带已经有 了生产醋的历史;风俗目详细记载了社会各阶层的礼仪和民俗。如亲丧礼载,每逢七 日,富家要诵经或致祭,中户则在首七、尽七致祭,三七延道、五七延僧,成为风气。 人物目不记载现存之人,只记载已受旌表的孝子节妇。值得一提的是,该志书村庄图 以划分方格法显示距离,每格十里,精确的标明了三百多个村庄的分布。
该志书的一大特点是艺文门所占分量较重,文近过半,内容分传、记、序、墓碣 铭、墓表、读跋、赋、诗歌等。高塘在发凡中写道:“艺文首择其有关政治风化者, 次择其足资考证者,其文以人重者亦量存一二,余具不录。”其中,王师《禁革陋规碑 记》中详细记载了从明流传下来的“铺陈、修理、碗盏、毡条、青衣、扛夫诸陋规, 由里甲轮流供给,使正供至数十倍,有缘以破家者”。
该志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纠误补缺,订考精赅。该志书与旧志相比,削帝王及其 附目,删仙释、兵氛二目,内容分别归并入方技目及卷末杂志,不再单独立目;在设 科上强调文武并重,纠正了旧志对武科简单轻率的记载而详细记录;田赋门邮政目下 附目释递、铺司(目录失载)。
该志还十分注重引文注源,便以考证利用。正如作者在发凡中所写“沿革具本史 传,以他书旧志多无稽之谈故不敢苟从。”如在沿革门中,该志以《汉书·地理志》所 载,纠旧志汉分天下为二十四郡之误。
该志书与其他方志不同的另外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在每篇志后都附有一则言简意 赅的评论,借以阐明作者的观点和看法。
乾隆年修《临汾县志》除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有藏外,上海图书馆、南京大学图 书馆、天津师范大学图书馆、山西大学图书馆亦有藏。



更多同类【珍贵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