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修《大同府志》提要

清乾隆年修《大同府志》共三十二卷,首一卷,共2函16册, 吴辅宏修,王飞藻纂,文光校补。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刻本。版 框大小为18厘米×15厘米,页10行,行22字,小字双行。四周双 边,花口,单鱼尾。线装。
吴辅宏,字冲庵,安徽歙县人。贡生。他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由辽州知州调任大同知府,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调离,在任12 年。在任期间,积极筹划编纂新的《大同府志》,以继承顺治年间所 编《云中郡志》。
文光,字华亭,满洲正白旗人。监生。曾官知府。
大同府今属山西雁北地区,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 土高原东北边缘。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 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与山西省朔州市 相接,南靠山西省忻州市,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素有“煤都”和 “凤凰城”之称。大同武周山南麓的云冈石窟,东西绵延一公里,现 存主要洞窟53个、石雕造像5.1万余尊,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
《大同府志》的编纂,情况比较复杂。其第一、二次成书于明永 乐十九年(1421年)前,由佚名纂《大同府志》四卷和《大同府图志》。 志均佚,仅《文渊阁书目》卷十九“旧志”著录,《永乐大典》有 引。第三次纂于永乐十九年至正统六年间(142l年—1441年),佚名。 志佚,仅《文渊阁书目》卷二十“新志”著录,成化《山西通志》有 引。第四次纂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由张钦修纂,全志十八卷。明 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补刻。第五次纂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由吴辅宏修,王飞藻纂,文光校补。此志参以旧志,旁摭所属 州县志书订讹续新。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开局,经过11个月 的艰苦努力,于当年十一月完成。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吴辅宏离任,文光继任。 文光接任后,对此书进行了修改润色,使之更符合清王朝文禁的有关规定,也增加了 部分内容,如他和若干同事的诗文等,然后请示上级,再度付梓刊行。全志约51万 字,32卷,22目,292项。卷首有地图15幅。
乾隆年《大同府志》,卷首有重辑大同府志奉准原议、吴辅宏撰的序、文光撰的 跋、重纂大同府志原禀、原序四,以及衔名、凡例、图考等。志卷一沿革,卷二星野, 卷三疆域(道路附、村堡附),卷四山川(水利附),卷五形胜,卷六古迹(冢墓附), 卷七风土(物产附),卷八巡幸,卷九封爵,卷十职官上,卷十一职官下,卷一二建 置,卷一三赋役,卷一四学校(书院附、义学附),卷一五祠祀(寺观附),卷一六兵 防,卷一七宦绩上,卷一八宦绩下,卷一九选举上,卷二十选举下(仕宦附),卷二一 人物上,卷二二人物中,卷二三人物下(孝义附、艺术附、游宦附),卷二四列女,卷 二五祥异,卷二六艺文一,卷二七艺文二,卷二八艺文三,卷二九艺文四,卷三十艺 文五,卷三一艺文六,卷三二杂志。
图有郡城全图、府治图、总镇署图、学宫图、府境山川全图、大同县山川图、怀 仁县山川图、山阴县山川图、应州山川图、浑源州山川图、吴邱县山川图、广灵县山 川图、阳高县山川图、大镇县山川图、丰镇厅山川图。
艺文多载恒山、雁门关、云岗石窟等名胜古迹及歌咏之作。宦绩、人物门收录蒙 恬、魏尚、陈平、李广、张俭、郭子仪、冯唐等历史名人等知名官宦乡绅等三百三十 余人。凡史书无传者,其事迹多取自当地墓志碑铭。大同多矿,志中多处记载矿产情 况。艺文中收明宋起凤《矿害议》,记述明神宗时大同产煤情况,均为当地重要史料。 祥异门系统记载历史上发生于大同地区的风霜雨雹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记山以脉为主, 记人以隐恶扬善为宗旨。杂志门多收荒诞之事,与志书相违。该志突出记了“矿害”, 真实地反映了采煤之艰难,史料十分珍贵。全书广采各方面材料,不失为大同历史上 较完整的志书。
另外该志对明代长城大同镇的战事、兵力部署、城墙及城堡的修建等方面都有详 细记述。卷四山川记有直峪山上有直谷关,东侧蔚南山上有古长城址,为西汉元光五 年(前130年)所筑。卷五形胜介绍了大同府、县介长城、拒墙堡、阳高县长城、天 镇县长城和丰镇厅外塞的起止、建筑年代等情况。卷六古绩记载了广灵县古长城、丰 镇厅古长城、饮马长城窟、饮马长城窟碑情况及考证。卷十七宦迹中详细记载了余子 俊总督大同府军务时凿崖筑墙掘堑、增筑墩台、修边垣,在巩固边防中的巨大贡献。 是研究明长城的重要参考史籍。
《方志考稿》评论此志“本书古籍等篇记载翔确,于康熙中姜壤之变虽无长篇之 述,而涉笔所及,可知摧毁前朝遗迹不少也。”“又对旧志中人物并误,地名谬误,亦 颇赖其纠摘,乃至八景列名,八卦纪篇,陋习相沿,一扫而空,不可谓无功也。”



更多同类【珍贵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