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修《礼泉县志》提要

清乾隆年修《礼泉县志》十四卷,图一卷,共1函4册,蒋骐昌 修,孙星衍纂。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刊本。版框大小为19.5厘 米×15厘米,页12行,行24字,小字双行。四周双边,上下黑口, 双鱼尾。线装。
蒋骐昌,江苏阳湖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任礼泉知县。深以 旧志疏略为病,故立志重修,特聘同乡孙星衍共同修此志。
孙星衍(1753—1818),字渊如,一字季逑,号伯渊,别署芳茂山 人、季仇、蔚隐,本江苏常州人,后居金陵。乾隆四十六年(1781 年),入陕西巡抚毕沅幕,五十二年(1787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 修,官至刑部员外郎,六十一年任山东布政使。孙星衍勤于著述,有《问 字堂文稿》《岱南堂文稿》《五松园文稿》《平律馆文稿》《芳茂山人诗录》 《澄清堂文稿》《尚书古今文义疏》《周易集解》等著作传世。
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共修志七 部。第一部为夹璋纂修的《礼泉县志》,嘉靖十二年刻印。第二部为 苟好善纂修的《礼泉县志》,祟帧十一年(1638年)刻印。。第三部为裘 祖佩纂修的《礼泉县志》,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刻印。第四部为清 宫耀亮、陈我义纂修的《礼泉县续志》,乾隆十六年(1751年)刻印。 第五部为乾隆年修的《礼泉县志》。第六部清黄应培纂修的《礼泉县 志》,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刻印。第七部为胡铭荃、张道芷、曹 骥观纂修的《续修礼泉县志搞》,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
礼泉县秦为谷口之地,汉置谷口县属左冯翌,后汉并入池县,晋 亦为池县。后魏置宁夷县属咸阳郡,西魏置宁夷郡,后周改为宁秦 郡。隋开皇年间定名为礼泉县,属京兆郡。唐武德年废县,贞观年又 复置礼泉县,天授元年属鼎州,大足元年属雍州,乾宁年属乾州。五 代后唐同光年间属京兆,宋政和年属礼州,金属乾州,元代因之,明万历年改属西安 府,清代因之。民国初年属关中道,后属陕西省第七行政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为咸阳专区属县。1946年改为礼泉县。
成立后为咸阳专区属县。1946年改为礼泉县。 礼泉县为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冷暖适中。地势 北高南低,位于咸阳中部地区,北部为黄土原梁山区地带。有五凤山、瓦庙山、凉风 山等,南部为黄土台原地带,土地肥沃,平坦开阔,河流有泾流河以及支流泔河等。
乾隆年修《礼泉县志》分别收有礼泉县知县蒋骐昌、陕西巡抚毕沅、孙星衍的序。 书前附礼泉境内图、唐昭陵图(上、下)、唐肃宗建陵图、洪堰总图及目录。卷一县乡 属、卷二山属水利等、卷三陵墓、卷四庙属、卷五官属、卷六户口赋税、卷七学校等、卷八闻 人、卷九列女、卷十科贡等、卷十一金石、卷十二旧闻、卷十三艺文、卷十四序录。
卷二水利中记载了秦始皇元年根据韩国水利工程师郑国的建议,开凿的郑国渠水 利工程,全长三百多里,灌溉粮田四万余顷,因而沃野千里。
卷三陵墓中有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昭陵的描述,“唐太宗因山为陵, 陪葬名墓诸王七、嫔妃八、公主二十有一、宰相十有三丞、郎三品五十有三、功臣大 将军以六十有三下”。由此记录可知,昭陵首开中国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太 宗陪葬墓一百八十余座,另载据“骐昌查昭陵东共有陪葬墓一百二十六冢,内旧有碑 可考者十九冢,西共有陪葬墓四十五冢,内旧有碑可考者五冢”。从唐贞观十年太宗文 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的二十九年,昭陵陵园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因此昭 陵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上最大的 皇家陵园。昭陵墓志碑文,堪称初唐书法艺术的典范,或隶或篆,或行或草,多出书 法名家之手,如欧阳询、褚遂良、李治、王知敬、殷仲容、赵模、高正臣、畅整、王 行满、李玄植等,都以其独特的风格,争奇斗艳,成为中国书法艺苑中光彩耀人的奇 葩。这些都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也是人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卷十二中有关于“昭陵六骏”造型的记载:“第一四蹄端立有马圉抚厩,拔箭人 马相如鼻语,东第一西,第二则三蹄立,而前左一足作跑势,如索水草有嘶声,余三 绝尘西奔,香鬃锦带飘飘。”将石刻所表现的六匹骏马三匹奔驰状,三匹为站立状, 描写得栩栩如生。
卷十三艺文志,收岑参、杜甫、黄元镇、王文都、倪子敬、李琰洪等描写昭陵、 六骏的诗词十五首。
乾隆年修《礼泉县志》的突出特点,是考据翔实,描写有根有据,对容易产生歧 异的地方,均引经据典,详加论证。作者的这种精神,这使乾隆年修《礼泉县志》具 有了较高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对研究礼泉县仍至于关中地区的历史地理,具有重要 意义。



更多同类【珍贵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