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修《大荔县志》提要

清乾隆年修《大荔县志》二十六卷,首一卷,共8册,贺云鸿纂 修。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手抄本。版框大小为29厘米×16厘 米,页10行,行22字,小字双行。无点校。线装。
贺云鸿,陕西同州府大荔县文林郎知县加三级,梅坪直隶武强 人,已亥举人。
大荔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是黄、洛、渭三河汇流之地。 南界渭河与潼关、华阴、华县为邻,西绕洛河与蒲城、临渭区毗连, 北沿台塬与澄城、合阳县接壤,东濒黄河与山西永济相望,素有“三 秦通衢”、“三辅重镇”之称。
大荔县历史悠久,设撤分合,称谓较多。早在商、周时即为邴古 国及古芮国所在地,春秋战国时,大荔戎即在此筑城立国,秦置为 “临晋县”,西汉时设“左冯翊”,魏晋因之晋更名为“大荔”,北魏更 名为“华阴”,西魏改为“武乡”,隋朝改为“冯翊郡”,唐代武德元 年(618年)改冯翊郡为“同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同州 为府,设置“大荔县”附郭,民国时期设该地为“八区专员公署”所 在地。今大荔县,是建国后由大荔、朝邑、平民三县合并而成。
大荔素有修志传统。从明代到民国四百多年间,曾编修县志达 20次。第一部为清乾隆七年(1742年)修《大荔县志》。第二部为清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修《大荔县志》。第三部为清道光三十年 (1850年)修《大荔县志》。第四部为清光绪五年(1885年)修《大荔 县续志》。第五部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续修大荔县志存稿》。 第六部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修《大荔县新志存稿》。
大荔县与县境中曾存在的朝邑县、平民县各有志书传世。朝邑县 最早的县志,是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修《朝邑县志》,已佚。此 外,尚有明万历十二年(1584)修《续朝邑县志》、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修 《朝邑县后志》、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修《朝邑县志》、清咸丰元年(1851)修 《朝邑县志》。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成稿的《续修朝邑县志》,已佚。
贺云鸿纂修《大荔县志》,成书于清乾隆五十一年。作者在本书卷首凡例中云: “大荔县肇设于雍正三年,在府郭前,明马志属州载万历年间而止,沈志今本此集成。 迄今岁月五十载,阅历变迁,又复官移俗易稽核,下可不详。兹重加搜集,或寻案卷; 或采风谣。总期从实,奚敢涉虚。古者左图右史图,遵旧例并于卷前,但缘各处暑庙 概多,重新建造或改增,与昔基颇异,略加注明以便观览”。“周官三百六十,荔邻台 镐宁,乏甘棠第东迁,为犬戎占据,邦与尽湮。汉以后多镇,公卿唐、宋、金、元节 度统军,文武兼备,史无成书,惟于纪传中摘举,十不获一。”“纪事贯串古今,荔 于三代前只有郡邴可考拟。从周宣王、桓王时为始,旧志终于金元,后都太略。兹将 前明逸事,聊作补余,至异舆轶”。
此志共二十六卷。卷首:序、纂修姓氏、目录、凡例、图考;卷一:天文、星野、 地理上、沿革、疆域、形势、编户;卷二:地理下、山川、水利、古迹;卷三:建置、 城池、公署、兵弁、铺司、镇堡、津渡、市集;卷四:实货上、赋税;卷五:实货下、 蠲赈、物产;卷六:学校、风俗;卷七:祠庙、冢墓;卷八:职官一;卷九:职官 二;卷十:职官三、名宦;卷十一:职官四、循吏;卷十二:人物一、帝系;卷十三: 人物二、贤能;卷十四:人物三、忠烈、孝友;卷十五:人物四、儒文;卷十六:人 物五、列女上;卷十七:人物六、列女下;卷十八:人物七、义行、人瑞;卷十九: 人物八、方技、杂传、流寓;卷二十:选举上;卷二一:选举下;卷二二:艺文上、 文;卷二三:艺文下、诗、经籍、碑碣附;卷二四:杂纪上、纪事;卷二五:杂纪中、 纪事;卷二六:杂纪下,纪异、纪轶、祥
此志书的特点是义例严谨、完整,叙述详简。书前有毕沅序、贺云鸿新修大荔县 志序、沈志原序、马志原序。卷首有县境图、县城图、县暑图、文庙图、府置图、丰 登书院图,此六图绘制形象、明晰,虽较为简略,但足以直观地了解较早大荔县的境 况梗概。全书内容丰富,从山川、田赋、风俗、疆域、关津、学校、释名、户口、古 迹、祠庙、陵墓、地震、灾荒、官绩、人物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大荔县的沿革及流变。 其中,书中对“大荔猿人遗址”、“沙苑文化遗址”、“魏长城遗址”和丰图义仓、岱 祠岑楼、八鱼清代望族石墓群等二十余处文化古迹的记载较为详尽。如首一卷有关陕 西省大荔县地方情况介绍。其中卷二有关于战国时代魏国长城概况,以及魏长城自渭 水而北,经沙苑进入大荔县境的记载,是考证古长城原始遗址的重要史料。
其志书体例仿效明天启时州人马朴纂《同州志》的风格。马朴所纂志书结构完整, 分图、表、志、传四纲,凡三十二目,为汉中志书之著者。乾隆丙午知县贺云鸿嗣修 县志,循其体例;以为不可或之例,视如圭臬矣。据卷首前《大荔县志纂修姓氏》载, 参与完成此志的共有28人,除纂辑贺云鸿,参订王复、王大任等少数人外,另有19 名为大荔本地人。如采访张桐、李镇歧、王学弼等;校阅张锦、卢士兰、周天柱等, 他们土生土长,具有熟悉本地的人文、地理、习俗、环境等自身优势,为本志的最终 成书增色不少。
大荔独特的地理位置,充足的光热资源和优越的水利条件,不仅赐予大荔县悠久 灿烂的“沙苑文化”,也使这片物阜民丰,人杰地灵的土地成为陕西省的农业及商贸大 县。此志书的价值在于其中有关农业、商贸的记载,多为后人研究所引用。
如乾降《大荔县志》卷三《建置·镇堡》篇云:陕西大荔县羌白镇,“聚各色生 皮,熟成,四方商贾多来售者”,“为皮货所萃,每岁春夏之交,万贾云集。”当地商 人“挟赀远贾,率多鬻皮业”等。
乾隆《大荔县志》卷五《物产》篇有“《本草》载同州有小羊,供馔在诸羊之上” 之说。大荔名特物产丰富,这里“羊冠全省,蒺藜甲天下”。大荔西瓜,有“同州大西 瓜”之称。沙苑的西瓜更为著名,“西瓜出沙苑,味甘美,甲于秦中”。乾隆时大荔郡 守张奎祥有《苏村瓜》诗:“苏村瓜、大如斗,一瓜粟数升,十瓜钱盈缶。亩可数百 及千瓜,胜种麦豆葱与韭”等。
乾隆《大荔县志》卷六《风俗》篇云:大荔县“七月七夕,处女陈瓜果酒饵生麦 豆芽高尺许,祀织女,穿针乞巧。”“本邑农民素种小麦、豆类”等。
贺云鸿纂修的乾隆版《大荔县志》,目前多为刻本,抄本却不多见,虽然抄本较之 刻本存有讹误,但其字迹完整、清晰可辨是刻本所不能及的。现存于西北民族大学图 书馆古籍库的线装、仿宋体抄本,抄写工整,字体隽秀,实乃稀有。但谁人、何时抄 写已无从考证。
乾隆年修《大荔县志》刻本,除西北民族大学收藏外,国家图书馆、北京故宫、 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陕西考古所、陕西博物馆、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也有 收藏。



更多同类【珍贵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