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西哲学比较史 > 列表
中西哲学比较史 共有 101 个词条内容

(一)“义理之格致”与“物理之格致”——论中西格物致知之学的区别

    19世纪80年代后期,上海格致书院的课艺题,已经注意到辨析中西格致之学异同的问题。1887年的课艺题中有“格致之学中西异同论”,1889年的课艺题则更明确地问道:“《大学》格致之说,自郑康成以下,无虑数十家,于近今西学有偶合否...[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

(二)亚里士多德、培根、达尔文、斯宾塞学说之介绍——论西方格致之源流

    钟天纬的突出贡献在于论述西学源流,介绍亚里士多德、培根、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他对达尔文、斯宾塞学说的介绍,比严复1895年发表于天津《直报》的《原强》一文讲达尔文、斯宾塞学说要早八年。钟天纬说初创西方格致之学...[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

(三)“中西相背而驰之发轫处”——论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差异

    钟天纬还从哲学思维方式上探寻了中国科学落后的原因,提出了变革传统思维方式的主张。他在《格致之学中西异同论》一文中指出中西哲学的两大差异:“中国惟尊古而薄今,西人则喜新而厌故;中国尚义理之空谈,西人得物理之真际...[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

(一)“西国哲学所从事者不出《老子》十二字”——对中国哲学有没有本体论问题的回答

    严复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方面的首要贡献,是开创了从语言学视角比较中西哲学的思路,通过对西方哲学语言与中国哲学语言,特别是通过对“to be”或“is”与中文“系”、“悬”、“玄”等字义的精微辨析,说明中国古代哲人以独特的...[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

(二)“含蓄连珠,于看议论文字时,几随地可遇”——论中国古代哲人亦工于三段论法,兼论逻辑学不发达之原因

    在本体论意义上,逻辑学是一切学之学;在认识论或方法论意义上,逻辑学则是一切法之法。严复虽然对中国古代墨家的逻辑学没有研究,但他以大量事实证明了中国古代哲人亦工于逻辑学的三段论法,同时又对中国逻辑学不发达之原因、...[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

(三)“吾古人之所得往往先之”——论西学之命脉及以现代精神融摄中西哲学精华

    通过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来会通中西哲学,以现代哲学的观点纵横评说道、墨、儒、法诸家学说,并力求以现代精神对传统哲学资源作创造性的转化,是严复在中西哲学比较研究方面的第三个重要贡献。他认为从抽象的学理上来看,把《周...[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

(一)“以何为体是东西古今学术界久悬未决的问题”——论中西哲学的本体论学说

    中国哲学有没有本体论?梁启超《老子哲学》(1920)一文回答说,当然是有的。他说:“什么叫本体论?人类思想到了稍为进步的时代,总想求索宇宙万物从何而来,以何为体,这是东西古今学术界久悬未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最初的争辩...[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

(二)“格致新学何以不兴于中国而兴于欧西”——西方哲学知识论之介绍与中国哲学知识论之发掘

    梁启超在哲学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把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学说介绍给中国人。他专门写了《近世文明初祖二大家之学说》(1902)一文,介绍培根和笛卡尔的学说,并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作比较,以揭示近代科学不能在中国兴起的原因...[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

(三)三种人生哲学及其道德和政治的归趋——中西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之比较

    梁启超不仅关注中西哲学的本体论和知识论问题,而且对人生哲学、伦理学说和政治哲学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他把费希特的人生天职论、边沁和穆勒的功利主义伦理学以及西方近代“民约论派”的政治哲学介绍给中国人,以中国儒墨两...[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

(一)“庄生之言胜康德”——对康德哲学本体论的批评

    章太炎认为康德哲学见识不大,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龂龂于时空有限无限之辨而陷入逻辑矛盾,又因欲摆脱矛盾而主张主观的时空观;二是论德福一致必设置上帝之存在,依然是基督教哲学诉诸人的利己心以维持道德的思路;三是在物自...[继续阅读]

中西哲学比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