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位数传,至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面对东、西、南,齐、秦、魏的威胁,北受林胡、楼烦、东胡、中山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决意突破传统的约束,于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说服了不同意变革的大臣,而实行变革...[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赵王位数传,至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面对东、西、南,齐、秦、魏的威胁,北受林胡、楼烦、东胡、中山等少数民族的侵扰,决意突破传统的约束,于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说服了不同意变革的大臣,而实行变革...[继续阅读]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它是从荤粥、鬼方、土方、猃狁、戎狄等多部族演化而成的民族团体,过着随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彼此之间没有永久性的盟约关系,只是根据利害关系随时聚合离散。他们事畜牧、食畜肉、饮乳汁、衣...[继续阅读]
为了加强北部边防,有效抵御匈奴,赵国在北边设置了云中、雁门、代郡,还不惜人力修筑了阴山至代郡的赵长城,有效地加强了边境的管辖,保护了边疆正常的农牧业生产。朔境有肥沃平坦的桑干河谷地,有宜于农牧的自然条件,赵武灵王...[继续阅读]
1989年在中共朔州市委工地上出土了一件战国时的“四山纹”铜镜,直径8.3 厘米,圆形,体薄,三弦纽,方形纽座素尖缘。四个宽体“山”字与纽座四角对应,底纹为细腻的云雷纹和叶纹。现藏于朔州市朔城区崇福寺文管所。...[继续阅读]
三孔布币是战国时期三晋布币中最稀少的一种,其实物多湮没无迹。迄今,在国内保存在文物部门和私人手中的,也仅数十枚。1983年,在今朔城区的一座西汉墓中,出土了一枚仅见的“宋子”三孔布币。为圆首、圆肩、圆裆、圆足。长5...[继续阅读]
1984年4月,朔县(今朔城区)政协副主席高士英从回收的废杂铜中发现两柄铜铍。一柄为春平侯铍,长32 厘米,铍身阴刻有篆字铭文19 字;另一柄为戈邑相铍,长30 厘米,铍身阴刻有篆字铭文18 字。这两柄铍可能出土于今朔城区赵家口和大平易...[继续阅读]
1994年4月,朔州市文物工作站对朔州市煤炭运销公司发现的一批战国墓进行发掘清理。2002年9月,山西省平朔考古队在朔西煤站工地,对钻探出的45 座战国墓进行了发掘清理。这批墓中型墓多,均4 米——6 米深。少数有椁棺,多数无棺椁...[继续阅读]
战国末期,西方的秦国强大无比,对东方大国(韩、魏、齐、楚、燕、赵)进行兼并战争。而赵国在“长平之战”惨败后,死亡士卒40 多万人,从此一蹶不振。赵王迁七年(前229),秦将王翦乘胜攻赵,占去赵国许多城市,赵国不得不把驻守北方的...[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