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 > 列表 > 正文

中国航空的先驱——巴玉藻
2024-03-01

导语:巴玉藻这位中国航空事业的奠基人,自1917年到1929年的12年间,由他主持设计制造出各种型号飞机15架,培养出飞机制造专业工程师17人,技术工人500人,他还留下了许多专业著述,为中国飞机制造留下许多宝贵资料。巴玉藻为中国航空事业竭忠尽智,鞠躬尽瘁,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甘沉沦、矢志复兴的拳拳赤子心。其情也浓,其诚也切,他是中华民族的赤子精英。

海外求学,志在飞行

巴玉藻,字蕴华,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生于江苏镇江,乃元朝帝室后裔,原姓克什克腾,后改巴姓。清军入关后,祖上随蒙古八旗进驻京口(镇江),其父巴焕庭为世袭正红旗六甲防御。巴玉藻自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聪颖好学,14岁便考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掌轮。因为成绩优异,学习期间他还跃升了一级。毕业时,17岁的巴玉藻迎来了人生第一个转折点。当时,清政府意识到西方先进技术的强大,有意选拔一批学生留学欧洲。巴玉藻以品学兼优入选,被派往英国阿姆斯特朗海军学院学习。与他一起的还有后来成为波音第一任总设计师、被称为“波音飞机之父”的王助。两人志同道合,一路同窗共事,情同手足,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校期间,除了学习海军技能外,巴玉藻和王助对当时尚附属于海军、正方兴未艾的飞机着了迷。阿姆斯特朗海军学院10英里外有一个飞机试验场,每每有飞机试飞时,他们都会徒步前往观看。暑假时,他们一起到造船厂实习,一个叫波特尔的飞行家经常在附近试飞,他们就商量着一定要去体验一番。尽管囊中羞涩,最后还是东拼西凑了两英镑,坐上了波特尔的飞机。这是两人第一次上天,从此开启了与航空事业不可分割的一生。

巴玉藻和王助真正系统学习航空制造是去了美国之后。1914年,23岁的巴玉藻从阿姆斯特朗海军学院毕业,取得机械工程学士学位。由于当时欧洲卷入一战,北洋政府海军部便命他们9人转赴美国继续深造。

1915年,巴玉藻等人先到美国寇蒂斯航空学校学习飞行,当年9月考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内燃机和飞机制造。巴玉藻以惊人的速度和毅力,仅用了9个月就修完了全部课程,获得了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值得一提的是,麻省理工学院于1914年开授第一个航空工程专业课程,巴玉藻是第二届毕业生,这届毕业生只有5人,其中竟有4人来自中国(另外三人是王助、王孝丰和卢维溥)!巴玉藻等人本想毕业后立即回国,但赶上北洋政府几乎瘫痪,他们的公费留学款项也没了着落,只好暂时留在美国找工作。巴玉藻先是进入寇蒂斯公司担任设计工程师,后又进入通用飞机公司任总工程师,身兼两职,竟也游刃有余。

王助则去了西雅图,加入当时规模并不大的波音公司,与波音创始人威廉•波音一起造出了C型水上飞机。当时已介入一战的美国政府一下子订购了50架这款飞机,这宗大单帮助波音公司站稳了脚跟。可以说,美国航空工业今天的成就,离不开100年前的这两位中国杰出人士。

白手起家 开创伟业

尽管在美国的日子安稳富足,但巴玉藻一直惦念祖国。随着工厂管理和飞机设计经验积累得越来越多,一个回国创办中国人自己的航空工业的计划在他心中日渐成形。

巴玉藻友人曾诒经曾回忆道:“莱特兄弟与寇蒂斯制造飞机,仅仅依靠实际经验来设计,并无高深理论。直至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各厂如寇蒂斯、波音、莱特、道格拉斯等才有基于科学理论的设计。当时美国这类人才不多,巴玉藻等被美聘为设计师。经此实践,他们有了很好的基础,都抱为国开厂造机的理想,要与欧美并驾齐驱。”

早在1912年,巴玉藻便和同学联名上书北洋政府海军总长刘冠雄,主张“飞潜政策,巩固国防”。此后,飞机的作用在一战中凸显。1917年秋,刘冠雄提出:“飞机、潜艇为当今急务,非自制不足以助军威,非设专校不足以育人才。”

巴玉藻觉得一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后来说:“我们进厂的时候适好碰到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在1917年的时候我们就觉得,我们可以回去创造起来了。我们的建厂计划在这个时期成熟了。”

1917年11月,巴玉藻便毅然辞去高薪工作,和王助、王孝丰、曾诒经一起回国。四人回到北京,立即向北洋政府请求建厂自制飞机。北洋政府虽意识到飞机的重要性,却没有更多的资金扶持,且当时社会普遍认为舶来品才是好东西,宁可花大价钱进口,也不要国产的,但巴玉藻没有气馁,再三上书。北洋政府最后没办法,只好在船政局经费项下拨出了5万银元。

尽管钱少得可怜,几位年轻人仍满怀希望地来到马尾,结果连这5万元都是空头支票!刘冠雄仅仅写了一封信给福州船政局局长陈兆锵,告诉他接济一些材料、工资即可,所以巴玉藻等人只能做一些试验材料的工作。

这些年轻人初入社会便体验到官场虚伪,好在陈兆锵是一位颇有远见之人,他非常欣赏巴玉藻的才能,给其很多帮助。在陈兆锵的支持下,1918年2月,中国首家正规飞机制造厂——马尾船政局海军飞机工程处(1928年改名为海军飞机制造处)正式成立,巴玉藻被任命为主任,王孝丰、王助、曾诒经为副主任。

巴玉藻当时既是行政负责人,又是技术负责人,什么都要管。创业之初面临诸多困难,首当其冲的是没有工人,就连最普通的钳工、木工、油漆工,也只能从船厂征调后再培训。巴玉藻等人只好手把手地给工人讲解飞机的基本原理和工艺。他常告诫大家:“与其取巧卖弄聪明,毋宁精细而求稳当,因为人的生命系在我手,不是好玩的。”在他的严格训练下,中国第一代飞机制造工人迅速成长起来。

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没有材料,巴玉藻和同事想出了各种方法解决难题。当时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许多材料只能从国外进口,海军飞机工程处的经费又十分有限。因此,除了钢材、铝材、发动机等必须进口的材料,其他材料都寻求国产替代。比如机身所用的木材,欧美飞机用的是昂贵的胡桃木,他们就从福建就地取材,找到了杉木和梨木;木材需要涂漆防腐,他们买不起国外的油漆,就用桐油和生漆替代,没想到杉木经桐油和生漆处理后,不仅阻力减小、无渗水,还光亮悦目,其性能大大超过了国外的油漆。

1919年8月9日,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甲型一号”初级教练机诞生了。这是一架单发双浮筒双翼水上教练机,马力100匹,最大时速126公里,可航行3小时,载炸弹4枚,主要用于训练,可以执行巡逻任务,必要时也可以进行小型轰炸。可是,飞机造好了,飞行员却不容易寻觅。他们找寻多日,终于找到一位俄国飞行员,在万人翘首观望中,将飞机飞上了400公尺的蓝天。可惜,就在飞机环绕马尾上空快一周时,机身突然断裂,这位勇士也不幸丧命。

巴玉藻回国后亲手设计的第一架飞机虽以坠毁夭折,但他并没有灰心,很快就造出了新的“甲型二号”教练机。为了证明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水上飞机可以成功上天,当时孙中山先生的侍从武官、航空局局长杨仙逸决定亲自进行试飞。当飞机在天空绕行数周安全落地后,在场群众无不自豪感叹:“中国人也能自己造飞机了!”

“甲型一号”、“甲型二号”的诞生让北洋政府对巴玉藻刮目相看,海军飞机工程处的经费也逐渐宽裕。此后,巴玉藻和王助趁热打铁,先后设计制造了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多种飞机。1922年8月,他们还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水上飞机浮动机库——浮坞,解决了水上飞机停置和维修的难题。在工作中,王助为人严肃、不苟言笑,巴玉藻则善于与工人交往,两人一静一动,可谓最佳拍档。

巴玉藻深知,振兴国家的当务之急,不仅要制造飞机,更要培育人才。特别是此前找飞行员的窘境,让他觉得飞行员的训练更加迫切。于是,他在研制飞机的百忙之中,成立了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当时学校非常简陋,学生也不多,但他亲自编写教材并授课,在很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了我国第一批飞机制造专业人员。

后来,孙中山拟邀请巴玉藻去广州制造飞机,还准备送他一套房子,据说巴玉藻也同意了。可是不久孙中山、杨仙逸先后去世,此事便不了了之。

英年早逝,壮志未酬

巴玉藻十分关注国际航空发展新动向,只要一有交流学习的机会,他排除万难也要参加。1928年10月,巴玉藻只身来到德国柏林,参加在这里举行的万国航空展览会。这个机会是他好不容易争取来的,由于财力有限,政府当局本不打算派人前往,所以他身兼数职,一人代表一个国家。

在展览会上,他敏锐地发现:很多国家开始放弃双翼机,改为做单翼机。于是他白天参观、晚上绘图,记下了两大本新式单翼飞机的图纸,回国后又马上提出了研发新型军民两用单翼飞机的计划。

在数十天的展览中,不少外国飞机的木桴被水浸泡得不能使用,唯有中国飞机的木桴丝毫不变,由此中国飞机以制造精良、表现优异而获奖。巴玉藻自豪地说:“我国造的飞机为数很少,不能与外国比;但在质量上,外国实在没有什么比我们强的地方,我想外国的飞行家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优点。”

巴玉藻因为中国飞机的杰出表现而名声大噪,也引来了他人的觊觎之心。日本先是秘密派人以重金爵位为诱饵,后又编造各种理由企图挑拨离间,想挖走巴玉藻,但巴玉藻始终坚持民族大义,不为所动。

1929年4月,巴玉藻从欧洲坐船回到上海。不料一上岸便开始呕吐、面部也浮肿,但他并未引以为意,只以为是长途劳累所致,仍然忙于汇报考察结果,后又回到马尾抓紧进行新机设计。直到6月9日,他在绘制草图时忽感不适,体温高达40多度,腰部剧痛。起初医生以为是肾病,后来又以为是肠炎,然而寻遍名医,都束手无策,最终于6月30日与世长辞,年仅37岁。

巴玉藻的死亡原因一直是个谜,至今未有定论。当时有三个说法,一是说巴玉藻因怀才不遇,发展航空工业的雄心不能实现,忧郁而死。其友人曾诒经持此说法。二是说当年欧洲曾流行过一种鹦鹉病,巴玉藻无意中被传染,据说这是王助的看法。三是说他被人下毒,这也是流传甚广的一种说法。据说法国名医谢壁最后诊断是脑部中毒,巴玉藻生前也有此警觉。他尚清醒之时曾对夫人回忆:回国轮船上,有一个打扮成阿拉伯贵妇的德国妇女,想方设法与他套近乎,无论是在酒吧还是用餐都跟随左右,他认为此人很可疑。有人认为这是日本人雇用德国人干的,也有人认为就是德国人自己干的,原因是德国生产的飞机很大一部分要卖给中国,他们不希望中国自己生产飞机。

巴玉藻早逝是我国早期航空事业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失。巴玉藻才华横溢,堪称国士无双,可惜生在动乱年代,壮志未酬。从1918年建厂到1929年巴玉藻离世的11年间,马尾海军设计、生产了6种型号15架飞机,这与巴玉藻回国时的抱负相差甚远,但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奠基人,其呕心沥血的短短一生将永远被人铭记。

参考文献:

[1]刘菁.中国航空先驱巴玉藻[J].大飞机,2020,12:75-79.

[2]萧师言.“波音之父”原是中国人[J].新闻世界,2007,11:43-43

[3]萧师言.波音之父竟是中国人[J].管理与财富,2008(9):72-72.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