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不是秋,秋在处暑后”。上周四,终于迎来真正气象上的秋天。
天津市气候中心气候趋势预测,预计8月下旬至9月中旬,全市平均气温为24℃左右,全市平均降水量为75毫米左右。
暑云散,凉风起。入秋养生看这里↓↓
【壹 处暑养生 · 3个“怕”】
怕|睡得少——
暑后入秋,燥热耗气伤阴,容易让人因气虚而出现四肢无力、神疲懒言。建议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争取每天多睡1小时,提前进入防秋乏的“备战”状态。
怕|开窗少——
初秋气温已经转凉,宜确保室内通风,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应减少开空调。
怕|乱贴秋膘——
相比于肉类匮乏的古代,我们现在每天都可以随意选择各种肉类,这时再盲目“贴秋膘”,容易带来肥胖和超重的问题。尤其是秋冬季节,相比春夏,我们平均每天会多摄入220千卡的热量,更容易发胖。
而且,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较弱,食用太多肉类等高蛋白食品会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胃肠功能。
【贰 处暑养生 · 3个“三”】
处暑补水 多喝三汤
橄榄酸梅汤——生津止渴
秋天,容易咽干发热、大便干结,推荐喝橄榄酸梅汤,有助生津止渴。可以取新鲜带核的橄榄三四颗拍裂,和两三粒乌梅加水同煮,再往糖水里放一点点盐,口感好,还有一定的消炎作用。
珠玉二宝粥——润燥补肺
秋天的燥主要表现为温燥,易干咳少痰、咽干不适,而且有的人会食欲不振,推荐晚上熬点粥喝,比如珠玉二宝粥。材料是薏米、鲜山药和柿饼霜。山药性平味甘,归脾肺经,有润燥补肺的作用。薏米性凉味淡,可健脾。
枸杞玉竹乌鸡汤——滋补肺阴
秋季往往肺火太盛,伤肝,吃点枸杞能补益肝肾。玉竹则是滋润肺阴生津的良药。而乌鸡作为贴秋膘的不二之选,特别适合体虚的老人和女性,滋补肺阴的效果更好。
处暑最忌 三个习惯
01 短裤背心继续穿——
出伏后,早晚比较凉快。脖子、后背、脚部,这些都是血管最丰富的地方。如果继续穿短裤、背心等,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健康危机。
02 夏日凉席还不撤——
入秋后,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只有聚足阳气,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怕冬天里的寒邪侵袭。我们后背上的督脉有温阳的作用,因此,养护阳气就要让后背暖一暖。凉席是时候撤下来了,否则,受凉还易导致局部酸疼、腹泻等问题。
03 生冷食物不忌口——
立秋之后,不论是西瓜还是香瓜、菜瓜都不能恣意多吃了,否则会损伤脾胃的阳气。此时,脾胃内虚,抵抗力下降,可多吃些温食,也可喝些热药膳补益身体。
处暑保健 三个穴位
秋燥引发的常见问题有鼻炎、感冒、咽喉炎、皮肤干燥、便秘等,可以通过按揉穴位来缓解。
鼻炎——迎香穴、鼻通穴
迎香穴与鼻通穴常被用来治疗各类鼻炎、感冒等问题,前者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后者位于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常按这两个穴位可缓解或预防打喷嚏、流涕等不适,通鼻效果明显。
咽喉炎——合谷穴、照海穴
合谷穴、照海穴都是主治咽喉的穴位。合谷穴是双手虎口位置,可缓解咽喉肿痛。照海穴属足少阴肾经穴位,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同时可交替按揉列缺穴、太溪穴和天突穴,可提升增液润喉的效果。
便秘——天枢穴、太溪穴
中医认为,肺和大肠相为表里,肺有余热可影响大肠,肠内有热耗损津液,便易导致大便干结、便秘等。天枢穴对治疗便秘有双向调节作用,便秘者可通便,腹泻者可止泻。太溪穴对减轻肠道功能失常也有良效。
暑去三伏散,秋来新风凉。愿你,有物暖身,有人暖心。
信息来源 | 综合自人民网科普、人民日报、健康时报、天津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