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史籍记载还是考古遗物发现,佛像早在东汉即传入我国并有佛像遗留是无可争议的,但正式用于供奉礼拜的单尊佛像目前所见还是十六国时代的遗物较多。十六国是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在一段历史时期纷立的小朝廷,共有匈奴...[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无论从史籍记载还是考古遗物发现,佛像早在东汉即传入我国并有佛像遗留是无可争议的,但正式用于供奉礼拜的单尊佛像目前所见还是十六国时代的遗物较多。十六国是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在一段历史时期纷立的小朝廷,共有匈奴...[继续阅读]
北魏佛像大致可分为迁都洛阳前和迁都后。迁都前的佛像一般多保留着较浓厚的西域和凉州地区佛像样式的影响,而凉州地区的佛像也是融合了西北印度犍陀罗地区和印度本土马图拉(秣菟罗)的各种因素,并主要接受新疆于阗和龟兹两...[继续阅读]
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元宏将首都从平城迁到洛阳,汉化的风潮反映在佛像造型上也与迁都前大为不同,主要表现在:(1)佛像的发髻除磨光式和浅水波式外,又流行螺发,面相趋于清瘦。(2)大衣除袒右肩和通肩式外,还流行南朝文人士大夫...[继续阅读]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东魏据邺(河北临漳)为都城,西魏据长安。东、西魏的造像风格仍可说是北魏晚期的余风,相较之下,西魏造像风格上偏潇洒飘逸,佛菩萨面相较为消瘦,东魏则整身造像风格和佛的面相稍显丰满些。东西魏虽然...[继续阅读]
北魏末期所分裂的东、西魏,以后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代。北齐(550-577年)的政治中心仍在邺(今河北临漳)。北齐的造像风格仍上承北魏晚期遗风。河北曲阳一带,因当地盛产白色大理石,这一带制作的石造像至今遗留尚多,其造像风格...[继续阅读]
南朝从420年刘裕代晋到589年陈亡,历经宋、齐、梁、陈四朝,这一百六七十年里据史料记载,佛教发达,寺庙林立,高僧云集,佛像当然也为数不少,但目前只有四川成都出土了数十件南朝石佛像,内中有几件带有年号。传世的还有上海博物馆...[继续阅读]
隋代(581-618年)统治时间虽然不长,但佛像至今遗存尚多。风格上呈现多样化,水平高低相差悬殊,良莠不齐。这是因为隋的疆域广大,各地手法不尽相同,隋初继承了魏以来割据政权各地方的样式,至晚期逐渐趋于风格统一。但总的感觉,从...[继续阅读]
初唐的造像一般仍多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呈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面相丰满而偏方,给人以较突出的印象。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这种纹线实际上可追溯到印度笈多王朝时期(320-550年...[继续阅读]
唐代可以说是佛造像的黄金时代,这时期的佛像经过魏晋时期的消化和吸收,外来的佛造像样式此时已极为完美,不露生硬痕迹地与中国传统雕塑相结合,创造出极为成熟典雅的佛像样式。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已完全摆脱...[继续阅读]
西安城南五十里百塔寺后院废墟,即唐代至相寺遗址出土,背后有文7行,每行7字,共49字,文云:大唐国至相寺比丘法律,从永徽元年已本为国王及师僧父母、法界苍生敬造多宝佛塔八万四千部流通供养,永为铭记矣。像正面为三层多宝佛塔...[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