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 列表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共有 110 个词条内容

九、针灸循经感传对泌尿系统生理功能的影响

    当针刺尿潴留的患者的肾经或膀胱经上的穴位时,感传循经自诉到达下腹部或外阴部时,可使患者的膀胱收缩,自动排尿。这是针灸治疗中尽人皆知的事。有人用电针肾经的“复溜”穴和膀胱经的“至阴”穴,在25例健康的受试者中,有...[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十、针灸循经感传对五官生理功能的影响

    针刺受试者肝经或胆经的穴位,循经感传上达眼部2分钟后,该受试者的色觉即发生明显变化。如对400~700μm波长的单色光不能正确辨认,自觉白色物变成绿色,红绿色周边视野缩小,视网膜颞侧反光增强等。停止针刺,感传消失,其色觉便逐...[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十一、针灸循经感传对骨骼肌生理功能的影响

    早在1976年,中医研究院和解放军262医院对一名周围性面瘫恢复期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时,当针刺“合谷”穴诱发循经感传上达面部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肌电图上记录到明显的肌电发放。当针刺穴位时,在感传循经达到四肢,颜面或耳区等...[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一、循经可见的经脉生理现象

    有人(邱茂良等)观察到针刺穴位时,沿经脉肉眼可见白色或红色线状改变,还可见皮疹、皮丘带、线样湿疹或出汗、线状神经性皮炎或扁平苔藓等,可持续数十秒至数小时。还有人(李定忠等)针刺一名循经显性感传者脾经的“隐白”穴...[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二、循经可见的经脉病理变化

    循经皮肤病变是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经脉现象。由于它行程清楚,肉眼可见,直观地显示了经脉的特殊循行路线,被人们誉为可见的经脉现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内已有一些循经皮肤病变的个例报道,国外也有类似的观察结果。20世纪...[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一、循经皮肤病的分布均在经脉线上

    该病走向与经线基本一致,宽约1cm,并有一个十分重要的规律性变化,即反映在一条经线上不同部位的皮疹,或一人身上不同经线上的皮疹,其临床特点和病理变化都是一致的。如循经贫血痣,其变化都发生在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上;循经皮...[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二、循经皮肤病变的经穴治疗

    循经皮肤病变进行经穴治疗有十分明显的疗效,如张某,女,28岁,左小肠经神经性皮炎,从颈部发展至小肠经的原穴“腕骨”处,病期1年。先单纯在病经上行针或直流电针刺激、穴位注射B12等,皮疹不见好转,痒感未减轻。后改用对侧同名经...[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三、循经皮肤病变与内脏疾病相关

    循经皮肤病变伴随内脏疾病发作而出现,又随内脏疾病症状缓解而消退。另外,某些循经皮肤病发生后抑制了内脏疾病症状的出现,反映了循经皮肤病、经脉与内脏三者之间有调整和抑制的内在关系。...[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四、循经皮肤病变分布的变异

    循经皮肤病变分布的变异共有6种,即循经皮损路线宽窄不一的扩聚现象;循经皮损中途湾向邻经的弯曲现象;一经皮损中途斜走邻经的串经现象;循经皮损一端分支的分枝现象;二经皮损融合并进的融合现象以及循经皮损在躯干部带有经...[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

一、皮肤的结构

    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表皮由深到浅分为基底层(生发层)、棘细胞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化层5层。表皮是代谢活跃的上皮,有连续不断的细胞分裂和更新。上皮基底层细胞有活跃的细胞分裂,故又称生发层。表皮角化层不断脱落...[继续阅读]

经络实质与针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