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国灸法 > 列表
中国灸法 共有 806 个词条内容

(三)药锭、药捻

    将多种药物研末,和硫磺熔化在一起制成药锭,置药锭于穴位上施灸,谓之药锭灸。临床上习用的药锭有以下几种:1.香硫饼(《种福堂公选良方》)本方是由麝香、硼砂各6克,辰砂、细辛各12克,以上俱为末;皂角刺、川乌尖各6克,2味用黄酒...[继续阅读]

中国灸法

一、施灸的体位选择

    临床施灸,应选择正确的体位,要求病人的体位宜平正舒适,这不仅有利于准确点穴,而且还有利于艾炷的安放和施灸的顺利完成。其原则是,便于医生正确取穴,方便操作,病人肢体舒适,能坚持施灸的全过程。一般来说,可采取卧位,体位自...[继续阅读]

中国灸法

二、施灸顺序

    施灸顺序,一般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背部,后腹部;先头部,后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施灸壮数先少后多。正如《千金要方·针灸上》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先上后下。”《千金翼方》说:“凡...[继续阅读]

中国灸法

一、艾炷灸的补泻

    此灸治的手法,首载于《黄帝内经》。其补法为:将艾炷点燃,不吹其火,待其徐徐燃尽自灭,这样火力微缓而温和,且时间较长,壮数较多,灸毕用手按一会施灸穴位,使真气聚而不散。其泻法为:将艾炷点燃,用口速吹旺其火,促其快燃,火力较...[继续阅读]

中国灸法

二、艾卷灸的补泻

    艾卷灸的补泻,是近代针灸家朱琏提出的一种灸治手法,主要有强刺激法和弱刺激法。强刺激法(抑制法):用艾卷温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灸10分钟以上,特殊需要时可灸几十分钟。主要作用是镇静、缓解、制止,促进正常的抑制作用。弱...[继续阅读]

中国灸法

三、根据辨证选取部位、经络、穴位、时间、补虚泻实

    根据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按照灸法治疗的基本规律,选用不同的部位、经络、穴位、时间等,以起到补虚泻实、调和气血的目的。如雀啄灸或蒜泥敷灸涌泉穴,治疗鼻衄、咯血等,可起...[继续阅读]

中国灸法

四、根据病种、病型、辨证,选用灸治方法以补泻

    根据病种、病型、辨证的不同,选用不同的灸治方法以达到补泻的目的。如急性病选用着肤灸、雀啄灸;慢性病选用温和灸、回旋灸和温针灸等。隔物灸和敷灸中所用药物,均按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等予以选用,如甘遂灸用以逐水泻...[继续阅读]

中国灸法

(一)灸疮的引发

    艾炷着肤灸,是一种借助艾火之力以治病的方法,轻者皮肤红赤,重者起泡溃烂。若灸后局部不红不起泡,说明火力未达到治病的要求,或再灸,或用引发灸疮的方法。引发灸疮之法,如《针灸资生经·发灸疮》所说:“用赤皮葱三五茎去青...[继续阅读]

中国灸法

(二)灸疮的处理

    艾炷着肤灸,施灸后局部皮肤多有红晕灼热感,不需处理,经数小时即可消失,或遗有黄色瘢痕。如灸后皮肤起泡,小者可自行吸收。发泡灸,灸后皮肤起泡大者,可用消毒针头刺破,放出液体,敷以消毒纱布固定,或用淡膏药覆盖,再灸时揭开...[继续阅读]

中国灸法

二、灸后调养

    施灸一般无任何不适之感,但也有少数病人,由于体质和病状不同,开始施灸时出现低热、疲倦、口干、全身不适等感觉,一般不需处理,继续施灸即能消失。必要时可以拉长施灸的间隔时间。若出现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为灸火有些...[继续阅读]

中国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