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名,又名《难经》、《黄帝八十一难经》。原题为秦越人撰,成书年代约在秦汉之际,《内经》之后,《伤寒论》以前。本书以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著而成。其中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也对一些临床病证作过论述。其1~22难论...[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著作名,又名《难经》、《黄帝八十一难经》。原题为秦越人撰,成书年代约在秦汉之际,《内经》之后,《伤寒论》以前。本书以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著而成。其中内容以基础理论为主,也对一些临床病证作过论述。其1~22难论...[继续阅读]
切诊部位之一。又称“人迎脉”。位于结喉两侧颈总动脉搏动处。语见《伤寒论·序》:“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人迎脉切诊是古代医生常用诊法,今较少用。...[继续阅读]
指人自觉有病,而脉象正常,此因缺乏水谷精气之滋养所致,名叫“内虚”,因而预后多吉。语见《伤寒论·平脉法》第19条:“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此条之意与《内经》“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相同。成无己云...[继续阅读]
著作名。《伤寒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一般认为,此《九卷》即《灵枢经》。本书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病因病理及各种疾病的针灸治疗等。...[继续阅读]
脉诊法。即全身遍诊法。把人体头部、上肢、下肢各分为天、地、人三部,每部各有上、中、下动脉,三而三之,合为九候。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以候头角之气;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以候耳目之气;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以候口齿之气;中部天...[继续阅读]
古代钱币,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形狭长似刀,柄端中空如环。上置鸡蛋壳架于火上,可以煎药。《伤寒论》第312条:“纳半夏著苦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继续阅读]
太阳、阳明、少阴三阳经的合称。语见《伤寒论》第219、268、270条。第219条言以阳明里热为主的三阳合病,第268条言以少阳邪热为主的三阳合病;第270条言三阳之病传入阴经与不传阴经的鉴别。...[继续阅读]
病证名。太阳、阳明、少阳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称“三阳合病”。语见《伤寒论》第219、268条。第219条指以阳明里热亢盛为主的三阳合病,证见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自汗出。治之以清阳明为主,用白虎汤。第...[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