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期是我国针灸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对经络穴位的整理,针灸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明堂图与针灸铜人的创制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北宋采取由朝廷厘定经络穴位,颁发全国的措施,以求规范统一。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上药奉御王惟一奉...[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此期是我国针灸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对经络穴位的整理,针灸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明堂图与针灸铜人的创制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北宋采取由朝廷厘定经络穴位,颁发全国的措施,以求规范统一。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上药奉御王惟一奉...[继续阅读]
明代至清朝乾隆以前,我国针灸学仍然处在发展阶段;至晚清日渐衰落。1822年道光禁令“针刺火灸,终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针灸遂转入民间流传。这一时期主要成就有:正统八年(1143年),明·英宗鉴于天圣铜人昏暗...[继续阅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极为重视中医药学的发展,把发展现代医药学与我国传统医药学列入宪法,因而针灸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是建立健全了医教研机构。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中医药研究院(所),其中不少设有针...[继续阅读]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路,具有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四肢百骸、连系五官九窍,把机体连成一个整体,调和阴阳、渗灌气血、濡养全身、充实营卫、防御外邪的作用。“经”是经络的主干,所谓“直行者经”;“络”是经络的分支...[继续阅读]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之所,是针灸、推拿、拔罐等的施治点,又是某些疾病的反应点。《内经》所谓“脉气所发”“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处,它既能通过经络与脏腑、器官、组织相通,又能反映其生理或病理变化。腧穴的名称...[继续阅读]
在十四经腧穴中,某些穴位具有特殊治疗作用,据此给以特定的名称,它们具有相类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类。2.3.1五输穴五输穴指十二经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原出《灵枢·九针十二原》,谓“所出为井,所溜...[继续阅读]
2.4.1经穴、经外穴、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腧穴的名称、部位标准化,有利于医疗、教学、科研和国内外针灸学术交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国始自1958年,1990年首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形式颁布了《经穴部位》,又于...[继续阅读]
2.5.1腧穴定位的依据经穴、经外穴的定位都是以中医典籍与历代针灸专著为根据,结合现代医疗、教学、科研成果,经过反复讨论确定的,其描述常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以期更易明确与理解。中医学对人体部位与方位的描述与现代解...[继续阅读]
本法亦称简便取穴法。主要根据前人积累的经验和术者本人临床实践的体会,利用人体的解剖标志、动态标志和让患者采取某种特殊姿势以肢体某部指示的某位进行取穴的一种方法。它具有取穴快速、易记易取,很为医者与群众所欢迎...[继续阅读]
2.7.1贯彻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凡十四经穴、经外穴、耳穴、头针穴线均根据标准描述穴位名称与部位。鉴于经外穴实际临床应用较多,故有多收。2.7.2力求符合人体真实解剖结构图力求三维结构,可立体透视,大多数穴位可根据标准进行...[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