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国医学百科 > 列表
中国医学百科 共有 1052 个词条内容

疰夏

    疰夏是素体气阴不足,感受暑热之气而发的病证。每于春末夏初发生身热,头疼,脚弱,饮食减退,有明显的季节性。疰夏的名称见《丹溪心法》。又称“注夏”,或称“夏疰”、“夏痿”。《时病论·疰夏》:“疰夏者,每逢春夏之交,日长暴...[继续阅读]

中国医学百科

暑秽

    暑秽是暑月感受秽浊之气而发生的病证。暑秽的名称见《时病论》。是由暑湿夹秽浊之气入侵而成。暑多兼湿。《临证指南·暑》邵按:“天之暑热一动,地之湿浊自腾,人在蒸淫热迫之中,若正气或有隙,则邪从口鼻吸入,气分先阻,上焦...[继续阅读]

中国医学百科

伤暑

    伤暑是夏令季节伤于暑邪的病证。伤暑名出《内经》。或称“感暑”。《素问·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丹溪心法·中暑》:“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火也,有冒、有伤、有中,三者有轻重之分,虚实之辨”。冒暑乃伤暑...[继续阅读]

中国医学百科

中暑

    中暑是指夏月感受暑热,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身热烦躁为特点的证候。病名考证中暑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金匮要略》称外感暑热为“中暍”。《时病论》认为“中暑者,即中暍也,忽然卒倒,如中风状。”《证治汇补·暑症...[继续阅读]

中国医学百科

痧证

    痧证是指感受时疫,秽浊之气,而见发热,胸腹或闷,或胀,或痛,或见上吐下泻,或神昏闷乱,或见皮下青紫痧斑痧筋的一类外感病。具有症情复杂,传变迅速,病势危重的特点。病名考证痧证见《世医得效方》,又称沙证。并云:“……原其证...[继续阅读]

中国医学百科

寒痧

    寒痧是指痧毒秽气被寒邪遏伏于内,阳气不能外达所致的外寒里热之痧证。临床特点是畏寒、肢冷而又心烦、尿赤、喜冷饮等症。寒痧见《痧胀玉衡》。寒痧的病因病机,是由于痧毒秽气侵犯于肺胃之间,复又感受寒邪,致使痧毒遏伏于...[继续阅读]

中国医学百科

热痧

    热痧是指痧毒热邪壅盛所致的痧证。临床特点是高热持续不退,甚或热甚烦躁发狂,肌表出现痧筋等症。热痧见《痧胀玉衡》。热痧的病因,《痧胀玉衡·痧热》认为:“痧气壅盛,发为热症,或热而不凉,或日晡发热,或潮热往来,皆痧毒之气...[继续阅读]

中国医学百科

暑痧

    暑痧是指夏秋季感受时邪秽气所致的痧证。多由热逼秽蒸,耗伤气阴所致的疾患。临床特点以头痛,头晕,胸闷,恶心,全身肌肉胀痛痠楚,无汗,或大汗出,全身乏力,甚或突然昏厥等虚脱现象。暑痧出《痧症全书》。病因病机是由于夏至至...[继续阅读]

中国医学百科

番痧

    番痧是指感受恶毒异气所致的痧证。临床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凶险。表现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头面发黑,顷刻昏倒,皮肤有黑色痧点等症。番痧见《张氏医通》。认为此病最早由外域传入。《痧症全书》则称“乌痧”。以其患病后,面色...[继续阅读]

中国医学百科

瘟痧

    瘟痧是指感受冬寒或暑热之气不立即发病,而郁伏、凝滞于体内,至春、秋外发的痧证。但以秋季发病者为甚,且具有广泛传染性。临床特点以恶寒发热,呈不规则的寒热往来似疟非疟,头面肿胀,咳嗽气喘,胸腹饱闷和下痢水血等症。瘟痧...[继续阅读]

中国医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