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西医结合临床 > 列表
中西医结合临床 共有 442 个词条内容

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由于在体实验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有一定限制,所以日本学者田代真经过研究于1988年首先提出血清药理学概念。该方法是将药物给动物灌服一定时间后,采集动物血液,分离其血清,用此含药血清进行体外药理实验及药理活性研究的一种...[继续阅读]

中西医结合临床

动物实验方法的应用与研究

    动物实验方法是实验药理学的基本方法。现代中西医结合动物实验,首先应用于中药药理研究,1923年陈克恢与Schmidt、Read三人研究中药当归和麻黄的药理作用,均运用了动物实验方法。1924年他们三人联名发表论文报道了当归粗制剂浸膏...[继续阅读]

中西医结合临床

必须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贯穿中西医结合思想

    目前中药药理研究途径,一是按西药药理学方法进行研究,将提取的有效成分进行药理作用及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二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研究,研究中药的药理、配伍和功效,研究“证”与现代病理生理及药理作用的内在联系。日本...[继续阅读]

中西医结合临床

实验是中药药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药理学

    实验方法是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将自然现象的某一过程表现出来,便于人们反复观察,揭示事物的规律性。现代药理学的优点之一,是利用动物或人体(无创实验),根据实验目的,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和各种影响因素,观察某些特定指标的变化...[继续阅读]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中药药理研究必须与临床相结合——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是近代从药理学科中迅速发展起来,并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以人体为研究对象,运用药理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继续阅读]

中西医结合临床

加强动物模型研究

    中医实验动物模型是根据中医理论对人类疾病原型的某些特征进行模拟复制,创造出的符合中医药理论特点的人类疾病和证的实验动物,是中药药理研究的关键手段。衡量动物模型的可靠性,常常采用比较法,即将动物模型的症状与中医...[继续阅读]

中西医结合临床

苦寒伤脾胃的病机研究

    根据苦寒伐胃、损伤脾胃、过量和长期服用苫寒药可伤元气的道理,选用苦寒药大黄作致虚因素,选用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及其介质的药物利血平作为致虚因素,在实验动物上均能较满意地“复制”出一系列类似临床脾虚证的症状,用相应...[继续阅读]

中西医结合临床

肝郁气滞致血瘀的病机实验研究

    对经暴怒刺激后的大鼠进行血液流变学10项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浆比黏度、热沉淀蛋白含量显著增高,扩大型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血小板的聚集率增高,血液存在着明显的高黏、浓、凝、聚的倾向。从给大鼠...[继续阅读]

中西医结合临床

恐伤肾的病机研究

    根据中医“恐则气下”伤肾之论述而来,属急病及肾的肾虚证,与临床机体受强烈刺激后改变相似。国内目前有猫吓鼠法、人吓猫法、爆竹吓狗法等等。以上几种方法所造模型,病变以垂体-性腺轴改变为主,可见垂体、肾上腺、睾丸等病...[继续阅读]

中西医结合临床

七情特点

    (1)两重性: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喜恶态度的反映,一般说来,人的情志在正常活动的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情志波动过于激烈或持续过久,则会伤人致病。说明情志活动具有两重性。...[继续阅读]

中西医结合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