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病证 > 列表
中医病证 共有 13114 个词条内容

二十四脉

    症名。出《脉经》卷一。指常见的二十四种脉象。即: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后世在此基础上减去软脉,增加濡、短、长、牢、大(一作疾脉)五脉...[继续阅读]

中医病证

二十四痔

    病名。指二十四种肛痔的统称。①《外科启玄》卷七所载为:菱角痔、莲花痔、穿肠痔、鼠奶痔、莲子痔、蜂窠痔、雌雄痔、子母痔、悬珠痔、钩肠痔、核桃痔、栗子痔、鸡冠痔、珊瑚痔、内痔、担肠痔、垂珠痔、鸡心痔、气痔、血...[继续阅读]

中医病证

二阳一阴

    病证名。指阳明与厥阴两经同病的病证。可发为风厥。《素问·阴阳类论》:“二阳一阴,阳明主病。”王冰注:“一阴厥阴,肝木也。二阳阳明胃土气也,木土相薄,故阳明主病也。”《证治准绳·杂病》:“有二阳一阴发病,为风厥者。”...[继续阅读]

中医病证

二阳三阴

    病证名。指阳明与太阴两经同病的病证。《素问·阴阳类论》:“二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脓胕。”马莳注:“二阳者,足阳明胃经也。三阴者,手太阴肺经也。”...[继续阅读]

中医病证

二阳并病

    病证名。指太阳证未解而阳明证已现的病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伤寒论·辨阳明病...[继续阅读]

中医病证

二阴一阳

    病证名。指少阴与少阳两经同病的病证。是阴胜于阳,肾水上凌之证。《素问·阴阳类论》:“二阴一阳,病出于肾。”马莳注:“此言肾与三焦为病者,肾胜而三焦负也。二阴者,足少阴肾经也;一阳者,手少阳三焦也。”...[继续阅读]

中医病证

二阴二阳

    病证名。指少阴与阳明两经并病之证。《素问·阴阳类论》:“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胜肺伤脾,外伤四支。”王冰注:“二阴谓手少阴心之脉也,二阳亦胃脉也,心胃合病,邪上下并,故内伤脾,外伤肺也。”...[继续阅读]

中医病证

二便色白

    病症名。见《张氏医通》卷十一。又名大小便白。指大便色白而小便如米泔样者。多见于小儿。便如米泔,或溺停少顷,变成泔浊者,为脾胃湿热;大便之色泔白,或如鱼冻者,为湿热积滞所致。治宜理脾消滞,去湿热,节饮食。方用胃苓汤加...[继续阅读]

中医病证

二便秘结

    病症名。见《医宗金鉴》卷五十五。指大便干燥伴小便赤涩者。常兼面赤唇焦、口干舌燥、心烦躁扰、舌红苔黄少津等症。为里热炽盛之象。多因小儿乳食停滞,郁而生火,火热上熏心肺而致。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移热于小肠,故小便赤...[继续阅读]

中医病证

二十二种丹证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所患二十二种丹毒。包括:灶囟丹、灶尾丹、龙火丹、君灶丹、母灶丹、女灶丹、朱黄丹、星子丹、蜂子丹、乱神丹、住火丹、母子丹、火焰丹、蜘蛛丹、佛家丹、神气丹、熛火丹、胡漏灶丹...[继续阅读]

中医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