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已阐述了下法的立法依据与应用原则,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因其重而减之”。《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实则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通因通...[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黄帝内经》已阐述了下法的立法依据与应用原则,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因其重而减之”。《素问·三部九候论》云:“实则泻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通因通...[继续阅读]
下法是通过运用通便、泻下、下积、泻实、荡涤、攻逐的方法,以达到荡涤实热、排除胃肠积滞、攻逐水饮积聚、降气祛邪、化痰平喘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积滞、瘀血、结痰、水饮等有形实邪,以及邪热从下窍排出体...[继续阅读]
下法及其方剂在临床应用的范围广泛,主要适用于外感疾病邪热炽盛、阳明腑实、乳食积滞证、便秘,以及里实证、瘀血阻滞、水饮内停、痞块等证。运用此法时,要掌握好下的时机、下的峻缓,分清虚实,中病即止,久用此法可伤正、破...[继续阅读]
下法主要作用于大肠、胃,使腑气通畅,邪、痰、水、积、热得以从后阴分消,达到祛邪、下气、下虫、下痰等治疗作用。通过泻下荡涤之法,因势利导、疏导胃肠、功泄燥结,或蠲饮逐水,促进大便通畅,使实热、积饮、邪热、蓄水下泄...[继续阅读]
(一)下法在外感病证及温热病中的应用下法在外感病证治疗中有重要价值与意义,下法具通便、下积、泻实、沉下的特性,其善驱在里、偏下之邪,由于下法是通过通导大便以驱逐邪气的,而后阴又是外邪的主要出路之一,下法是治疗外感...[继续阅读]
下法虽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与手段之一,在中医治则治法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意义与价值,但在临证具体应用下法时须掌握好用药时机、法度、配伍、时间以及禁忌证,因此,在具体运用下法时应注意七个方面问题:一是对于下法的适...[继续阅读]
下法及下法方剂的现代研究与运用起步较早,研究较多,应用较广,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应从临床实用角度出发,对历代文献进行系统整理,理清下法的源...[继续阅读]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明确了利法的立论依据及立法应用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有“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的立法原则,选用淡味渗利之品利小便以治疗湿邪为患所致疾病;《素问·汤液醪醴论》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