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浆纤溶酶生成后,迅速与a2抗纤溶酶以1:1摩尔形成复合物,使纤溶酶灭活。PIC的出现直接反映纤溶酶的生成和纤溶活性减弱,有利于血栓形成。正常人低于0.8mg/L(ELISA),PIC的检测优于α2抗纤溶酶(α2AP)。...[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1)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血浆纤溶酶生成后,迅速与a2抗纤溶酶以1:1摩尔形成复合物,使纤溶酶灭活。PIC的出现直接反映纤溶酶的生成和纤溶活性减弱,有利于血栓形成。正常人低于0.8mg/L(ELISA),PIC的检测优于α2抗纤溶酶(α2AP)。...[继续阅读]
所谓一期止血缺陷是指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血小板被激活所引起的止血反映。1.筛查实验1)出血时间(BT)Duke法虽然简便但不敏感,已停止使用。若临床怀疑血管壁异常所致出血性疾病时(如血管性血友病、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可使...[继续阅读]
所谓二期止血是指凝血因子被活化和抗凝蛋白质功能减低所引起的止血反应,筛查和常用实验如下。1.筛查实验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它是内源凝血系统简便而敏感的筛查试验,较试管法凝血时间(CT)和复钙时间(RT)敏感,但不及硅...[继续阅读]
纤溶活性增强,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所谓原发性有的也可找到明确的原因,是指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或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的活性增强所致纤溶活性亢进。所谓继发性几乎都见于DIC。1.筛选试验常用FDP和...[继续阅读]
手术前应停止使用一般外科的常规出血时间检测,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联合检测取代,如临床有出血史时另加出血时间测定器法进行出血时间检测。为减少出血危险并防止血栓发生,首...[继续阅读]
对于PT实验,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ICSH),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ICTH)或美国临床生物化学标准化委员会(NCCLS)有较明确的规定。(1)用不同级别的凝血活酶国际参考品(如原级凝血活酶参考品67/40,次级参考品68/434等),校正本土制备或生产...[继续阅读]
1.患者选择(1)年龄在45岁以上。(2)有血栓形成条件(如静脉淤血,肿瘤,心功能不全等)或有危险因素(肥胖、吸烟、口服避孕药)。(3)无家族史。2.D-二聚体试验只有D-二聚体可以明确地排除深静脉血栓或肺血栓(用ELISA法定量D-二聚体,阴性预...[继续阅读]
由于体内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消耗、纤溶活化而致获得性凝血病,出血可同时或相继发生见图1-2-8-1。图1-2-8-1DIC形成示意图(1)原发性纤溶(极少见),由于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2)纤溶酶的纤溶作用形成FDp。...[继续阅读]
(一)临床表现(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①多发性出血倾向;②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③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体征,如皮肤、皮下、黏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肺、肾、脑等脏器功...[继续阅读]
由于DIC的病理生理过程很复杂,一般性的血栓与止血试验对诊断DIC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能满足临床的需要。因此,目前国内外开始利用敏感和特异的分子标志物对DIC进行诊断和监测。DIC的分子标志物检测见表1-2-8-1。表1-2-8-1DIC分子标...[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