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 > 列表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 共有 69 个词条内容

三十、心房增大

    ·右心房增大:肢体导联P波尖耸,振幅≥0.25mV,V1导联P波≥0.20mV,双向P波,其前半部分直立高耸,振幅>0.15mV。·左心房增大:P波呈切迹或双峰,前峰<后峰,峰间距>0.04s,时间>0.11s。·双侧心房增大:P波时间>0.11s,振幅:肢体导联>0.25m...[继续阅读]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

三十一、心室肥厚

    1.左心室肥厚:·QRS波群电压:RI+SⅢ>2.5mV,RaVL>1.2mV,或RaVF>2.0mV,RV5或RV6+SV1男>4.0mV,女>3.5mV。·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下降>0.05mV,且T波平坦双向或倒置。2.右心室肥厚:·QRS波群电压:RaVR>0.5mV、RV1>1.0mV、RV1+SV5>1.2mV。·比值改变...[继续阅读]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

三十三、心肌细胞缺血

    ①心内膜层:对缺血最敏感。②缺血心肌的电活动:静息膜电位下降;膜动作电位时间缩短;易发生心律失常。过去认为ST段压低是心内膜下心肌供血不足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所致;现在认为ST段压低是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肌梗...[继续阅读]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

一、Epsilon波

    Epsilonwave位于QRS波之后,波幅很低,但能持续十几毫秒,常出现在右胸的V1、V2导联,是部分右室心肌细胞除极较晚形成(右室游离壁延迟除极)。心电图特征:①可见于体表心电图、心外科术中的心外膜电极、胸前双极导联等;②V1、V2导联最...[继续阅读]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

二、J波(Osborn波)

    J波是指位于QRS波与ST段最早部位之间的一个十分缓慢的波,即Osborn波。通常在低温时可以出现该波。Brugada综合征患者可以间歇出现J波改变。...[继续阅读]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

三、节律重整

    当心脏内同时存在两个节律点发放激动,没有传入保护机制时,频率较高或占主导地位的节律点(重整节律点)的电活动能被另一节律点(干扰节律点)发放的激动侵入,触发无效除极(隐匿性激动)并复位,即发生了一次干扰现象。重整节律点...[继续阅读]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

四、拖带现象

    又称心动过速的暂时性拖带现象。是指心动过速发生时,用高于心动过速的频率进行超速起搏,心动过速不存在保护性传入阻滞时,心动过速的频率升高到起搏频率;当超速起搏停止或起搏频率降低到原心动过速频率以下时,心动过速的频...[继续阅读]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

五、蝉联现象

    在激动传导的方向上出现两条传导径路时都可能发生蝉联现象,传导的径路可以是解剖学的或是功能性的。蝉联现象常见于左右束支之间。不同部位发生的蝉联现象机制相同,即激动前传时,一条径路处于不应期而发生功能性阻滞,激动...[继续阅读]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

八、二联律法则与长短周期现象

    二联律法则是指某些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室性)容易出现于长的心动周期后,这些期前收缩引起的长代偿间期又有利于下一个期前收缩的出现,如此重复下去,可形成期前收缩二联律。近年来发现,某些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快...[继续阅读]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

九、2相折返

    心外膜层与心内膜层心肌之间的动作电位存在很大差异,其最大的差异就是前者具有明显的1相和2相平台期,呈特征性的尖顶圆穹形态,表现为0相振幅较小,1相明显,2相电位超过0相电位。所谓“2相折返”就是指在药物作用或缺血等病理...[继续阅读]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