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消化系肿瘤病理 > 列表
消化系肿瘤病理 共有 66 个词条内容

第十一节 原位杂交技术

    原位杂交技术自Pardue创建以来,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为目前行之有效的分子病研究方法之一。其最大优点为能在整体或群体中明确地检出含特异性DNA或RNA的细胞,并显示其形态特征。这一方法与Southern及Northern等核酸杂交...[继续阅读]

消化系肿瘤病理

第十二节 比较基因组杂交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genomehybridization,CGH)是一种将原位荧光杂交技术与数字分析相结合,用于检测肿瘤组织DNA异常(缺失、扩增、复制),并在染色体上定位的细胞遗传学方法。与传统分子水平的DNA检测手段相比,比较基因组杂交的优点...[继续阅读]

消化系肿瘤病理

第十三节 聚合酶链反应及其在肿瘤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是一种由引物介导的特异DNA序列的体外酶促扩增方法,其可快速地生产特异性核酸,可在几小时内合成百万拷贝以上特异的靶DNA序列,为人们进行各种研究,如探查恶性肿瘤的染色体异位、检测癌基因...[继续阅读]

消化系肿瘤病理

第十四节 原位PCR实验技术及其应用前景

    1990年Haase等人建立了原位PCR(InSitu,PCR)技术,在短短数年内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普通聚合酶链反应(PCR)虽然是一种高效而敏感的核酸测定方法,但其必须从混合组织细胞中提取核酸,所以难以断定扩增产...[继续阅读]

消化系肿瘤病理

第十五节 组织切片显微切割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显微切割(microdissection)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新技术,利用显微切割技术人们能够在显微镜下从组织切片上成功地切取几百个或几十个同类细胞,甚至单个细胞,然后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SSC...[继续阅读]

消化系肿瘤病理

第十六节 生物芯片技术

    生物芯片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它可以将成千上万乃至几十万个与生命有关的信息集成在一块1mm2大小的芯片上,以对基因、抗原活体细胞和组织等进行测试分析。近年来以DNA芯片为代表的生物芯片(biochip)技术...[继续阅读]

消化系肿瘤病理

第十七节 细胞凋亡

    1972年Kerr等根据存在于许多正常组织中散在不完整细胞及细胞碎片的形态学特征,首先将凋亡(apoptosis)一词引入生物界。细胞凋亡的研究历史至今已有20余年。但在其发现后的前10年里人们似乎忽略了这个看似简单的事实所蕴含的深刻...[继续阅读]

消化系肿瘤病理

第十八节 端粒和端粒酶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端粒和端粒酶的认识不断地深入,端粒和端粒酶的活性与人体癌症之间的关系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端粒端粒(telomere)为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特殊结构,即染色体末端DNA多个重复序列。早在20世纪30年代,两名...[继续阅读]

消化系肿瘤病理

第十九节 连环蛋白与肿瘤

    连环蛋白(catenin,cats)是近十年来发现的一组细胞内糖蛋白,其为细胞骨架蛋白和细胞内的信号转导分子,其能与钙黏蛋白(cadherin,cad)胞内肽段相结合,参与细胞黏附、细胞生长与增殖等过程。一、连环蛋白家族连环蛋白是一组具有相似结...[继续阅读]

消化系肿瘤病理

第二十节 微卫星稳定性的遗传调控

    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DNA)是指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简单串联重复序列,其以2~6个核苷酸为重复单位。微卫星代表基因组内不稳定的区域,其比非重复DNA序列的突变频率高得多。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MSI)是由于...[继续阅读]

消化系肿瘤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