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名称】本病是Castellani(1910)以keratomaplantaresulcatum为名首次报告。Zaias(1966)报告8例,命名为凹陷性角质分离症。【病因与机理】从凹陷的皮损中分离出病原菌,如革兰染色强阳性圆形及丝状微生物。【诊断要点】1.发病特点:(1)雨...[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历史与名称】本病是Castellani(1910)以keratomaplantaresulcatum为名首次报告。Zaias(1966)报告8例,命名为凹陷性角质分离症。【病因与机理】从凹陷的皮损中分离出病原菌,如革兰染色强阳性圆形及丝状微生物。【诊断要点】1.发病特点:(1)雨...[继续阅读]
【历史与名称】本病是1973年由Potter发现和命名,国外学者对本病作了不少研究,发现在发病机理、临床特征与组织病理等方面有独特的表现,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国内是在1987年首次报告。【病因与机理】1.病因:本病是由圆形糠秕孢子菌...[继续阅读]
【病因与机理】1.梅毒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传染病,属于性传播疾病(STD)。2.梅毒病原体为苍白螺旋体,1905年由Schaudinn及Hoffmann二氏发现,具有8~20螺旋,长约6~15 μm。螺旋体极为活泼,有三种运动方式:(1)全身弯曲如蛇形;(2)依其长轴旋转而...[继续阅读]
【病因与机理】1.梅毒的病原体是苍白螺旋体,其特性见一期梅毒。2.二期梅毒一般发生在感染后7~10周,梅毒螺旋体可以从初发感染的部位,即硬下疳,通过血行播散到全身其它各器官和组织,产生二期梅毒的表现。【诊断要点】二期梅...[继续阅读]
【病因与机理】梅毒性脱发是二期梅毒中的一种表现,其病原体是苍白螺旋体。经过一期梅毒之后,梅毒螺旋体随血行播散至全身。可引起头皮毛囊小血管炎症状,导至血液供应不足,而产生脱发。【诊断要点】1.皮损特点:主要侵犯头后...[继续阅读]
【历史与名称】Donovan利什曼原虫于1903年首先由Leishman及Donovan同时发现,故名LD小体,又名黑热病小体。我国直到1953年才在江苏淮阴地区首次发现皮肤黑热病。【病因与机理】1.能侵犯人体的利什曼原虫有三种:(1)Donovan利什曼原虫;(2)热...[继续阅读]
【病因与机制】本病又称腭口线虫病,是由棘颌口线虫(gnathostomaspinigerum)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皮肤病。主要见于泰国、日本、缅甸和我国,我国长江流域一带及广东、福建、浙江都有病例报告,又称为“扬子江浮肿”。腭口虫成虫寄生于...[继续阅读]
【病因与机理】由于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而引起。通过蚊虫传播,人是成虫的终末宿主,蚊是幼虫的中间宿主,成虫在人体的淋巴管内,不断产生微丝幼,微丝幼夜间进入血流,若被蚊虫叮咬,即可进入蚊体,在蚊虫的胸腔内经1~2周发育...[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