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医学百科全书-战伤外科学 > 列表
医学百科全书-战伤外科学 共有 161 个词条内容

梭状芽胞杆菌性肌坏死

    梭状芽胞杆菌性肌坏死即气性坏疽,是开放性战伤后伤部肌肉侵袭性厌氧菌感染。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广泛的局部水肿和肿胀,大块肌肉组织坏死,不同程度的产气量,严重的毒血症及迅速致死为其特点。梭状芽胞杆菌性肌坏死是火...[继续阅读]

医学百科全书-战伤外科学

梭状芽胞杆菌性蜂窝织炎

    梭状芽胞杆菌性蜂窝织炎亦称为厌氧性蜂窝织炎或气性脓肿,是蜂窝组织的梭状芽胞杆菌性感染。发生在肢体和躯干的皮下、腹膜后、会阴等部位,其特点是因开放性创伤而失去生机的蜂窝组织发生脓毒分解,然后累及周围蜂窝组织,但...[继续阅读]

医学百科全书-战伤外科学

厌氧链球菌性肌炎

    厌氧链球菌性肌炎亦称厌氧链球菌性肌坏死,在战伤感染中较少见。其致病菌是厌氧性链球菌,但感染部位常伴有其他菌种,特别是酿脓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链球菌性肌炎的潜伏期通常为3~4天,起病呈亚急性。早期表现为受...[继续阅读]

医学百科全书-战伤外科学

破伤风

    破伤风是破伤风杆菌进入开放性创伤后产生外毒素,导致以横纹肌痉挛及阵发性抽搐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性疾病。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战伤破伤风发生率曾高达1~3.8%。其后,由于推行破伤风抗毒血清被动免疫法预防,发生率下...[继续阅读]

医学百科全书-战伤外科学

战伤处理原则

    战伤是由各种战争武器造成的创伤,以火器伤为主,包括在野战环境或战斗行动中发生的烧伤、冷武器伤、压伤、跌伤、冷伤和各种复合伤等。由于战时环境特殊,战伤与平时创伤的处理有很大差别,主要处理原则如下:①分级救治:伤员...[继续阅读]

医学百科全书-战伤外科学

火器伤初期外科处理

    火器伤后早期首次施行的外科治疗称为初期外科处理。其目的主要是防止伤口感染,为伤口愈合创造良好条件。初期外科处理通常在师救护所或一线医院进行。内容包括清创、必要的组织修复、引流、固定、抗感染治疗等一系列措施...[继续阅读]

医学百科全书-战伤外科学

战伤缝合

    战伤经外科处理后缝合伤口,即称为战伤缝合。按战伤外科处理和伤口缝合不同时机,分为初期缝合、延期缝合和二期缝合。初期缝合:早期清创后缝合伤口称为初期缝合或一期缝合。大多数火器伤都不应作初期缝合,这是战伤处理的基...[继续阅读]

医学百科全书-战伤外科学

战伤异物处理

    战伤后存留于伤道或体腔内的金属、非金属体称为战伤异物。战伤中体内异物发生率很高。存留于体内的异物常引起继发损伤,影响组织及器官功能,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异物种类很多,常因致伤武器及...[继续阅读]

医学百科全书-战伤外科学

战伤输血

    战伤输血是在野战条件下实施战伤救治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技术措施。包括血液采集、保存、供应(运送)、使用等一整套技术,必须有相应的野战输血组织并采用现代输血技术才能有效地完成。战伤输血特点战时输血与平时不同,伤员在...[继续阅读]

医学百科全书-战伤外科学

输血反应

    输血反应是指因输血引起的各种有害反应和并发症,战伤救治常需大量输血,对输血反应的防治尤为重要。输血除常见的有害反应外,还可引起疾病传播,如肝炎、疟疾等,以病毒性肝炎较为常见,应加强预防。发热反应发热是输血后最常...[继续阅读]

医学百科全书-战伤外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