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哲学史家、阿拉伯语学者。字子实。云南蒙自(今个旧市)人。回族。1928年在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学习。1931年由原中国回教学会选派去埃及留学,曾在开罗爱资哈尔等学校学习,专攻阿拉伯语及伊斯兰哲学,1939年学成回...[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中国伊斯兰哲学史家、阿拉伯语学者。字子实。云南蒙自(今个旧市)人。回族。1928年在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学习。1931年由原中国回教学会选派去埃及留学,曾在开罗爱资哈尔等学校学习,专攻阿拉伯语及伊斯兰哲学,1939年学成回...[继续阅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制定科学世界观的过程中阐明的关于道德的根本观点。主要内容包含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道...[继续阅读]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美和艺术的本质、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艺术与资本主义、艺术与共产主义等一系列美学理论的统称。 按照马克思的历史观,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继续阅读]
列宁科学地阐明马克思学说在三个历史时期传播情况的文章。发表于1913年3月。中译文载于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列宁全集》第18卷。 19世纪末20世纪初,E.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借口时代的变化,宣称马克思的学说不再适应新的历...[继续阅读]
列宁批判伯恩斯坦修正主义的重要论文。写于1908年。中译文载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列宁全集》第15卷。 文章指出,从19世纪90年代起,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胜利,逼使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以"修正"的形式向马克...[继续阅读]
斯大林于1950年6~7月就《真理报》组织讨论语言学问题而写的著作,其中包括2篇论文和3封公开信。同年6~8月在《真理报》上发表,随后出版单行本。该书中文版由李立三等译,1950年解放社出版。1962年编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斯...[继续阅读]
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关于道德的科学理论。亦称马克思主义道德学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它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人们的道德观念归根结柢受他们的社会经...[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