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 物 > 正文

近现代人物


p_yudafu

郁达夫

生卒:1896—1945
字号:名文,字达夫
籍贯:浙江富阳
职业: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抗日革命烈士。


人物生平

  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满州弄(现更名达夫弄)的知识分子家庭。

  1899年,郁达夫的父亲去世,家庭陷入了窘迫的境地。

  1903年,郁达夫进入私塾读书。1908年,就读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1910年,郁达夫考入杭州府中学(与徐志摩同学),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

  1911年,郁达夫进入蕙兰中学读书。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旧体诗,並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浙江大学预科,却因参与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3年,郁达夫随长兄郁华(郁曼陀)赴日本留学。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6年,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1917年7月毕业,11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留学期间,郁达夫阅读了大量外国小说,尤以俄、德小说居多。

  1921年,郁达夫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创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小说创作。10月15日,首部短篇小说集,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轰动国内文坛。

  1922年,郁达夫毕业回国,在安庆法政专校教授英语,与当时同为该校教员的陶希圣颇有交往。1923年辞职,出任北京大学讲师,讲授统计学。1924年,赴国立武昌师范大学任教,为期亦仅一年。

  1926年,任教于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年底辞职。返回上海后,郁达夫开始主持创造社出版工作。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8年,郁达夫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郁达夫为发起人之一,但不久即退出。同年任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仅四个月。

  1932年12月1日,郁达夫在《现代》(2卷2期)上发表小说《迟桂花》。

  1933年,郁达夫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4月,由上海移居杭州,写下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4年,郁达夫任浙江省政府参议。

  1935年,担任《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之主编。

  1936年,应故友陈仪之邀,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兼公报室主任。同年11月赴日本访问。12月17日,郁达夫在离日归国途中访问台湾,会见杨云萍、黄得时等文化界人士。抗战初,郁达夫曾任《福建民报》副刊主编。

  1938年,郁达夫赴武汉担任政治部设计委员,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期间曾赴徐州劳军,在各前线参访。1938年底,郁达夫携眷抵新加坡,出任《星洲日报》文艺副刊《晨星》、《星洲晚报》文艺副刊《繁星》和《星光画报》文艺版的主编。在星洲日报前后三年,郁达夫发表有400多篇抗日政论。

  1940年,郁达夫等人创建新加坡南洋学会。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任“星华文化界战时工作团”团长和华侨抗敌动员委员会执行委员,组织“星洲华侨义勇军”抗日。星洲沦陷后,郁达夫至苏门答腊避难。
  
  1942年6月初,郁达夫流亡至苏门答腊西部市镇巴爷公务,化名赵廉,借居于当地华侨蔡承达处,在当地人协助下开设酒厂谋生。因其早年留学日本,精通日语,被附近地区的日本宪兵队得悉,望其充当翻译。郁达夫自愿充当日军翻译一事,引起当地人的诸多误解和不满,但事实上,郁达夫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之便,暗中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1945年,郁达夫的真正身分被日军识破。日本投降后不久,郁达夫突然神秘失踪,其失踪原因至今仍然还是未解之谜。有日本学者铃木正夫经过研究得出了郁达夫是被日本宪兵下令杀害的结论(《苏门答腊的郁达夫》),但由于铃木拒绝公布资料具体来源,故这种说法并不能成为定论。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2014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郁达夫在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之列。

  

文学主张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的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郁达夫的自传体小说代表作品是《沉沦》,郁达夫在《沉沦》中大胆地描写了男女性爱、性心理,同时也发出了“祖国呀祖国!我的死都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的悲号。郁达夫在自传体小说中,除了反映下层知识分子失意、苦闷外,还有一些作品通过知识分子的视角反映处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表现了对劳苦大众的同情和关怀,如《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因为对传统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并且首创了自传体小说这种抒情浪漫的形式,对当时一批青年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形成了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一股浪漫派的壮观潮流。郁达夫还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时就已出版日记的作家。

  

创作经历

  
  早期:(1920年—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一共写了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首先,强烈地表现作家个性,他在散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中期:(1933年—1938年) 。这个时期,是他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忘返于山林江湖。

  晚期:(1938年—1945年)。1938年春,他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郁达夫早期散文创作的风格于此有所体现。
  
  

作品分析

  摧折的女性之美
  
  郁达夫虽然在散文中伤感得无以复加,但他也并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的心中总有一个诱惑着他的理想。这个理想谈不上崇高,也不具备多么深刻的内涵,但对郁达夫来说,却具有巨大的人生魅力,是推动他奋斗,创造的动力,这就是女人的爱。郁达夫对女性的这神圣、痴想的情感,一方面当然是“自我”理想的表现,另一方面有分明映射着五四人的发现的光芒。郁达夫将女性作为自己的理想来追求,这种行为和艺术倾向,虽然在力度,深度上都不具备“崇高”的属性,但反封建的民主意识却是鲜明可见的。

  感伤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

  在郁达夫散文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郁达夫主要是以这种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这种不健康的色彩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味。与之相比,郁达夫由感伤所发生的憎恨情绪其积极意义就更为鲜明了。郁达夫以愤世嫉俗的笔调,在几分玩世不恭,几分无奈,几分感慨中将社会的黑暗,下层人的不幸,来了个痛快的揭露,将自己对社会的憎恨作了十二分的强烈的表现。郁达夫将他的所有不幸,所有烦恼,所悲苦,一齐倾向这个黑暗的时代,向一个不人道的制度发出了一个哀鸣着的青年的控诉,表现了显而易见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虽不能说很深刻,但鲜明的态度、强烈的情绪却也给这种倾向涂上了积极战斗的色彩。

  感伤情调的积极意味
  
  这种积极的意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郁达夫的颓废以及这种颓废的具体表现——性苦闷,不仅是一己的感受,而且是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出来的。这种颓废和性苦闷,是当时青年的普遍心态,郁达夫则以自己的感受,集中地表现了这种“时代病”,从而将一个尖锐的问题提到了历史与社会面前,所以,具有积极性。第二,郁达夫的感伤、颓废包含着对封建旧道德的自觉的挑战。

  

主要作品

  小说

  《银灰色的死》
  《一个人在途上》
  《沉沦》
  《血泪》
  《南迁》
  《茑萝行》
  《春风沉醉的晚上》
  《离散之前》
  《薄奠》
  《迟桂花》
  《一夜情》
  《迷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
  
  散文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光慈的晚年》
  《杭州的八月》
  《故都的秋》
  《寂寞的春朝》
  《春愁》
  《江南的冬景》
  《记风雨茅庐》
  《怀四十岁的志摩》
  《怀鲁迅》

  游记

  《钓台的春昼》
  《西溪的晴雨》
  《超山的梅花》
  《马六甲游记》
  
  日记

  《日记九种》
  《芜城日记》
  《回程日记》
  《沧州日记》(1932年10月6日—10月13日)
  《水明楼日记》(1932年10月14日—11月10日)
  《梅雨日记》(1935年6月24日—7月27日)
  《秋霖日记》(1935年9月1日—9月20日)
  《冬余日记》

  理论著作

  《小说论》 (1926)
  《文艺论集》(1929)
  《戏剧论》 (1926)
  《文学概说》(1927)

  剧本

  《藤十郎的恋》(1937)

  作品集

  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
  《血泪》(原载一九二二年八月八日至十三日《时事新报·学灯》)
  小说、散文合集《茑萝集》(1923)
  《寒灰集》(1927)
  《日记九种》(1927)
  《鸡肋集》(1927)
  《过去集》(1927)
  戏剧集《孤独者的愁哀》(1927)
  《奇零集》(1928)
  小说、散文合集《达夫代表作》(1928)
  《敝帚集》(1928)
  小说、散文合集《在寒风里》(1929)
  《薇蕨集》(1930)
  小说、散文合集《仟余集》(1933)
  小说、散文合集《达夫自选集》(1933)
  《断残集》(1933)
  散文集《浙东景物纪略》(1933)
  散文集《屐痕处处》(1934)
  《达夫日记集》(1935)
  《达夫短篇小说集》(上下册)(1935)
  散文集《达夫游记》(1939)
  《达夫散文集》(1936)
  散文集《闲书》(1936)
  散文集《我的忏悔》(1936)
  小说、散文合集《郁达夫文集》(1948)
  《达夫诗词集》(1948)
  散文集《郁达夫游记》(1948)
  小说、散文合集《郁达夫选集》(1951)
  散文集《郁达夫南游记》(1956)
  小说、散文、政论合集《郁达夫选集》(1959)
  《郁达夫诗词钞》 (1962)
  《达夫文艺论文集》(3卷)(1978)
  《郁达夫诗词抄》(1981)
  《郁达夫文集》(12册)(1982)
  《达夫书简》(1982)
  散文集《郁达夫游记集》(1982)
  《郁达夫抗战诗文抄》(1982)
  《郁达夫致王映霞书简》 (1982)
  《郁达夫诗词汇编全集》(1982)
  《郁达夫小说集》(上下册)(1983)
  《郁达夫日记集》(1984)
  《郁达夫散文选集》(1985)
  《郁达夫散文集》 (1985)
  《郁达夫文选集》(1985)
  《郁达夫日记集》(1986)
  短篇小说集《沉沦》(1986)
  《郁达夫书信集》 (1987)
  短篇小说集《沉沦· 迷羊》(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