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指慢曲子,相对急曲子而言。急与慢是按照乐曲的节奏来区别的。慢调的字句长、韵少,节奏比较缓慢。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念奴娇》条下云:“唐中叶渐有今体慢曲子。”可知宋代慢调是从唐代慢遍演化而来的。敦煌曲中已有...[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慢指慢曲子,相对急曲子而言。急与慢是按照乐曲的节奏来区别的。慢调的字句长、韵少,节奏比较缓慢。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念奴娇》条下云:“唐中叶渐有今体慢曲子。”可知宋代慢调是从唐代慢遍演化而来的。敦煌曲中已有...[继续阅读]
慢词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词。唐五代时已有慢词,敦煌琵琶谱中也有“慢曲子”。至北宋柳永创制了大量慢词,以后词家竞相制作,慢词遂盛极一时,与小令双峰并峙。其中有的慢词确是小令的扩展,如《雨中花》有五十字体,《雨中花慢》...[继续阅读]
序是摘取唐宋大曲散序或中序的一遍而成的词调。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自注:“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中序始有拍,亦名拍序。”王灼《碧鸡漫志》卷三谓“《霓裳》第一至第六叠无拍者,皆散序故也”。第七叠为中序第一。姜夔《...[继续阅读]
慢词一般字数多、体制长,但唐宋时不称为长调。明顾从敬《类编草堂诗馀》将九十一字以上的词定为长调。其实这难以拘泥而定,如《洞仙歌》有八十三字体,也有九十三字、一百十八字和一百二十六字体,故不能以字数为定式。慢词...[继续阅读]
唐宋时词调并无中调、长调之称,分词调为小令、中调、长调,始于明代中叶。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馀》四卷,将分类编排的宋本,改为分调编排本,即依小令、中调、长调三类分列。五十八字以内定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继续阅读]
唐宋词调中,有的词调词家仅用过一次,而无人继作的,称为“孤调”。如柳永《双声子》,《词谱》卷三十二谓“此调只有柳永一词”。又如吴文英的《玉京谣》、杨缵的《被花恼》等。两宋孤调大约有三百五十多个。此类词作,有的因...[继续阅读]
摘遍指摘取大曲中的一遍或数遍作词调。《梦溪笔谈》卷五指出,元稹《连昌宫词》有所谓“大遍”者,有“序、引、歌、㽂、嗺、哨、催、攧衮、破、行、中腔、踏歌之类,凡数十解,每解有数叠者。裁截用之,则谓之‘摘遍’”。...[继续阅读]
歌头为唐宋大曲的中序或排遍的第一支曲。如《水调歌头》,《词谱》卷二三此调下注:“乃唐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此必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也有中序换遍的,如王诜《换遍歌头》。...[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