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借字是由于音通而借用的字,一稱通假字。古籍註解中,如某通某,某通作某,某爲某之借字,某同某,某與某同,某一(亦、又)作某,某今作某,某音某,某讀爲某,某讀與某同,某、某也,某之言某也,某之爲言某也,某猶某也(均指聲訓字),如《禮...[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通借字是由于音通而借用的字,一稱通假字。古籍註解中,如某通某,某通作某,某爲某之借字,某同某,某與某同,某一(亦、又)作某,某今作某,某音某,某讀爲某,某讀與某同,某、某也,某之言某也,某之爲言某也,某猶某也(均指聲訓字),如《禮...[继续阅读]
推原古人造字,應該是各有本義,不得通借,以防混亂(〔整理者涂註〕:按漢字發展規律,上古漢字數量少,而生活在發展,語言也在發展。有限的漢字與發展的語言之間出現了矛盾。古人乃以同音字或音近字記録不同義的詞,此卽今人所指...[继续阅读]
古籍能流傳於後世,文理通順是它的起碼條件(當然還有其他的條件),我們閲讀古籍時,如因一字一詞而引起文理上的難解難通,或語法上的不合不妥,就當懷疑它是不是通借字。例如《史記·遊俠列傳》:“郭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继续阅读]
諧聲字是六書中的一種。所謂六書,就是漢字構造和運用的六種法則: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會意,四曰諧聲,五曰轉註,六曰假借。[1]指事是意符,例如⊥(今上字,古文作)、丅(今下字,古文作)、(甘。口中含一爲甘)、(刃。刀上一爲刃)。...[继续阅读]
諧聲字的形與聲的部位,大多數是左形右聲的,例如江河。也有右形左聲的,例如鳩鴿。有上形下聲的,例如花草。有下形上聲的,例如婆娑。有外形内聲的,例如園圃。有外聲内形的,例如聞問。有形部分上下,聲部夾在中間的,例如裏裹。...[继续阅读]
各種通借字,以諧聲通借字比較直觀,不難一望而知。但是因爲諧聲字有聲部體變的,有聲部體省的,又有古今音異的幾種緣故,就有一部分諧聲字不易理解它所諧的聲,從而不易辨識它與哪些字是諧聲通借字。茲分述之如下:1.形旁聲旁體...[继续阅读]
諧聲通借字可分“省形諧聲通借字”、“加形諧聲通借字”、“異形諧聲通借字”三類。茲依次分述之如下:1.省形諧聲通借字卽省去形聲字形旁的通借字[1]。例如《詩·大雅·韓奕》:“有貓有虎”,《經典釋文》云“貓本作苗”。按...[继续阅读]
同音通借字是指兩個通借字的聲母(又名聲紐,卽守温三十六字母)和韻部都相同的字。聲母相同的字叫雙聲字。韻部相同的字叫叠韻字。同音字也就是雙聲兼叠韻的字。例如《詩·魏風·碩鼠》“無食我黍”,《魯詩》“無”作“毋”...[继续阅读]
反切是用兩個漢字的聲和韻去拼出一個漢字的音。唐以前多云某某反(一作翻。如《説文》小徐本作反,大徐本作切),唐以後多云某某切(如《廣韻》)。反切上一字只取其發聲而去其收韻;反切下一字只取其收韻而去其發聲。例如得(dé...[继续阅读]
研究古音的人,一般分古音爲上古音(公元二世紀以前)、中古音(三世紀至十三世紀)、近古音(十四世紀至十九世紀)三個階段。上古音以周秦兩漢爲主,中古音以隋唐宋爲主,近古音以元代爲主。凡以隋唐宋切語韻書做根據的都是中古音...[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