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经”书——《十三经》

所谓“经”,是指被封建统治阶级推崇为典范,认为应该经常诵读的书籍。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在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所必读的几部书一直被奉为经典,称为“经书”。通常所说的就是《十三经》。
最早的经书,在秦汉时称为“六艺”。班固在《汉书·艺文志》里就把“六经”称作“六艺”,列在诸子之首。“六艺”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其中《乐经》早已失传,只剩下其他五种,这就是所谓的“五经”。“五经”的名称是从汉代以后才确立的。
“五经”之中,《礼》又分为《周礼》、《仪礼》、《礼记》。《周礼》的主要内容是讲周代的官制,原是战国时代的人所作,由后人整理凑合而成;其中保存了不少周代甚至周代以前的典章制度、社会风俗。《仪礼》记载古代(主要是周代)贵族祭祀、朝拜、宴会以及婚丧、交际时行礼的仪式,内容很像后世的节目单。《礼记》基本上是解释《仪礼》的书,也有一部分阐述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措施的理论文章,如论音乐的《乐记》、论教育的《学记》等。《礼记》相传是由汉儒戴圣整理记述,然后流传下来的,所以又称《戴记》或《小戴记》。《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三礼”,加上《诗》、《书》、《易》、《春秋》,就由“五经”演变为“七经”。还有一种说法,“七经”包括《春秋三传》(详下)而无《周礼》、《仪礼》。
《易》又叫《周易》,是古代占卦、卜筮的书,也是一部古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文献。由于它成书较早,其中保存了部分周代和周代以前的文化风俗史料。
《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书》,又叫《尚书》。“尚”,即“上”;“尚书”,等于说“上代之书”,即古代、前代之书的意思。这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史料汇编。其中保存了殷商时代和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历史文献
《春秋》是东周时代鲁国官修的历史书,叙述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七二二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四八一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实(后世遂称这一段时间为“春秋时代”),按年月次序简单记述,其体例类似现在的大事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
到了战国时代,有的学者根据当时的历史和传说,把《春秋》中所记载的简单事实,做出比较详细的叙述和说明,这就成为“传”;“传”是注释说明的意思。现在流传下来的“传”共有三家,即《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和《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又叫“三传”。《公》、《穀》两书叙述事实较少,解释、发挥《春秋》原文的义例居多;《左传》则以叙事为主,是一部历史书,也是先秦时代重要的古典散文作品。
《诗》、《书》、《易》加上“三礼”、“三传”,就成为“九经”。“九经”之说,是唐代确立的。
唐代又把《论语》、《孝经》和《尔雅》列入经书,便成为“十二经”。另有“十一经”之说:一是去掉《尔雅》;一是把《论语》和《孝经》合为一经。
《论语》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大约成于汉儒之手,是宣扬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教条的书。
《尔雅》是读“经”的主要参考书,本身就是工具书,后面再具体介绍。
到了宋代,把《孟子》(儒家学者孟轲及其门徒的言行录)也列入“经”书,这就是现在常说的《十三经》
另外,还有“十四经”之说,是把《大戴礼记》也算进去。“大戴”名戴德,是戴圣(小戴)的叔父。
目前《十三经》的通行版本以《十三经注疏》较便使用。所谓“注”,是指给“经”书原文作注释;“疏”是指给注文作注释。这部书所采辑的注文是唐以前人作的,“疏”是唐、宋人作的。由清人阮元汇刻成书,后面附有阮氏自撰的《十三经校勘记》。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各出版了一种《十三经》白文本。开明所印的一种和《十三经索引》的页数相适应,更便于翻检。



更多同类【中国文史工具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