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记载我国自黄帝至明代史实的书,共三千二百四十卷。其中《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习惯统称“前四史”,是私家著述;其它诸史,都是官修的历史书。现将《二十四史》的书名、卷数和作者姓名开列于下:
(一)《史记》一三○卷 西汉 司马迁
(二)《汉书》一二○卷 东汉 班固
(三)《后汉书》一三○卷 南朝·宋 范晔
(四)《三国志》六五卷 西晋 陈寿
(五)《晋书》一三○卷 唐 房玄龄等
(六)《宋书》一○○卷 南朝·梁 沈约
(七)《南齐书》五九卷 南朝·梁 萧子显
(八)《梁书》五六卷 唐 姚思廉
(九)《陈书》三六卷 唐 姚思廉
(一○)《魏书》一三○卷 北齐 魏收
(一一)《北齐书》五○卷 唐 李百药
(一二)《周书》五○卷 唐 令狐德棻等
(一三)《隋书》八五卷 唐 魏徵等
(一四)《南史》八○卷 唐 李延寿
(一五)《北史》一○○卷 唐 李延寿
(一六)《旧唐书》二○○卷 五代·后晋 刘昫等
(一七)《新唐书》二二五卷 宋 欧阳修等
(一八)《旧五代史》一五○卷 宋 薛居正等
(一九)《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七四卷 宋 欧阳修
(二○)《宋史》四九六卷 元 脱脱等
(二一)《辽史》一一六卷 元 脱脱等
(二二)《金史》一三五卷 元 脱脱等
(二三)《元史》二一○卷 明 宋濂等
(二四)《明史》三三二卷 清 张廷玉等
《二十四史》中除几部私家著述外,其他各史的作者实际上都是名义上的主编者或主要撰写人,有的只是领个虚衔,并没有做什么具体工作,更谈不到独立完成任务了。因此学术价值也以 “前四史” 为较高。
“前四史”外,唐代加上《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以上南朝)、《魏书》、《北齐书》、《周书》(以上北朝)、《隋书》等九部书,称为《十三史》。到了宋代,又将《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列入,便成为《十七史》。这个名称比较常见,南宋末年的文天祥曾说过“一部十七史不知从何说起” 的话,指的就是这十七部史书。
元代修成《宋史》、《辽史》、《金史》,合称《二十史》。明代加上《元史》,就是《二十一史》。这个名词也比较普通,明朝人总是这样说的。
清代修成《明史》后,就有了《二十二史》。到了乾隆年间,才把《旧唐书》、《旧五代史》列入,共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的名称是这时才确立的。
清代学者对于史学很下功夫,写了不少专门著作,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劄记》,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等。如果我们知道《二十四史》的积累过程,对这些书所涉及的的范围,就可以理解了。
辛亥革命以后,在北洋军阀统治时代,曾由赵尔巽等主持,编了一部《清史稿》,共五百三十六卷,目录五卷。一九二八年曾少量印行。后来运往关外,又增入保皇党首脑康有为、复辟罪魁张勋等人的传记,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印行过一种精装缩印本,称为“关外本”,但印数也不多。这书编撰草率,疏漏甚多。所以后来开明书店印行的《二十五史》,并未把《清史稿》包括在内。
目前 《二十四史》 的通行版本有这样几种: 一种是所谓 “殿本” ,乾隆四年(一七三九)刊行。一种是“同文本” ,实即根据“殿本”缩印,清末由同文书局刊行。“同文本”又有两种,老版清楚些(俗称“老同文本”),新版印得比较粗糙(俗称“新同文本” )。新、老“同文本”都比较常见。另一种是“百衲本” ,由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衲”是僧衣,由各色的布补缀而成,所以叫 “百衲” 。“百衲本” 的意思指原书底本不是一套,而是由很多不同的版本凑成的。但所选用的底本比较珍贵难得,刊刻较精,学术价值更高些。这种版本解放后有精装缩印本问世。
抗日战争以前,开明书店印过一种《二十五史》,是精装铅字排印本,装订得比较经济。但由于字体过小,只宜于翻检,不便于阅读。不过这书还是有它的特点:一、在《二十四史》之外增加了一部柯劭忞著的《新元史》; 二、在每部史书后面附有详尽的参考书目,对初学者很有用。开明书店另外还出版了一部《二十五史补编》,广搜历代有关二十五史的著作,对专门研究史学的人用处较大。《补编》曾由中华书局用旧纸型重印过。
从一九五八年开始,中华书局在北京、上海两地聘请全国史学专家,分别对《二十四史》进行了校勘、整理和标点工作,把这部书陆续重印出版。到一九七八年,历时二十年,已全部出齐。这次刊印,汇集了各种版本,做了大量工作,是目前最便于阅读、最有学术价值的本子。目前中华书局正在编纂各部新印本《二十四史》的人名索引,以便于读者翻检阅读。与此同时,《清史稿》亦已经过校勘标点,由中华书局重新排印出版。



更多同类【中国文史工具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