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召开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乡人民代表会议,为人民真正行使民主权利的标志。各级政府领导人由人民选举产生。这种制度到1954年第一次民主普选后逐步实行。妇女的政治地位迅速提高,在第一次乡人民代表普选中,妇女代...[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1950年3月,召开全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乡人民代表会议,为人民真正行使民主权利的标志。各级政府领导人由人民选举产生。这种制度到1954年第一次民主普选后逐步实行。妇女的政治地位迅速提高,在第一次乡人民代表普选中,妇女代...[继续阅读]
1956年前后,紫阳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展开。农业生产走上合作化道路,粮食和经济作物产量持续上升。手工业、商业也逐步过渡到以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为主的形式,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1957年底,全县手工业合作社(组)的从业人员占手...[继续阅读]
从1958年实行“大跃进”开始,紫阳的经济、文化建设出现了多年徘徊。农村人民公社成立后,浮夸冒进之风一刮再刮。不顾主客观条件,滥用民力,破坏资源。全县63000多人投入炼钢,此后供应紧张,市场萧条。3年中浪费资金195.25万元,并严...[继续阅读]
“文化大革命”期间,紫阳的各项建设遭到一次更大的破坏。1967年初至1968年秋,本县党政、司法机关瘫痪,派性泛滥,武斗遍及城乡,人民生命财产备受摧残,生产停顿,学校关门。粮食产量降至抗战以后的最低点。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惩...[继续阅读]
1969~1978年,国家在紫阳境内开展大规模的铁路、公路建设。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和川陕两省民兵近10万人承担襄渝铁路紫阳段和恒 (口)紫(阳)、紫 (阳) 渔 (渡坝) 公路的建设任务,来自全国21个省市的170名解放军指战员和206名民兵献...[继续阅读]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 以后,紫阳的各项建设事业出现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在政治上,平反纠正了 “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造成的冤假错案,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县级直接选举、差额选举的实行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继续阅读]
自1979年春毛坝公社田良大队率先实行包产到组以后,至1982年全县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调整了农业结构。同时,自1979~1983年,国家给予本县1394.95万元农业投资 (扶持贫困) ,年均279万元,促使粮食生产和多...[继续阅读]
从1979年以后,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农业资源调查、工业普查、城乡建设普查、地名普查、文物普查等多项调查工作,以及新修县志所进行的综合调查研究工作,所有这些都为本县经济、文化振兴提供了科学依据。1980年发现紫阳为我国第...[继续阅读]
紫阳解放以后的38年间,从总体上看,成就巨大,为历史上各时期所不能比拟。1987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7055万元,比1950年增长1.35倍。粮食生产在种植面积比1949年减少10.9%的情况下,总产增长68.7%;亩产平均71公斤,比1949年增长108.8%。林业产值...[继续阅读]
由于诸种因素的制约,紫阳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最突出地表现在财政方面,自置县以来一直保持的入不敷出的状况至今未得改变。1953~1987年,国家给予本县财政补贴总额12501.5万元,年均357.2万元,为全县历年收入总数的1.5倍以上,自给率...[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