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书第六章“海洋与淡水渔业”第一节“水产资源调查与区划”中记述。...[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在本书第六章“海洋与淡水渔业”第一节“水产资源调查与区划”中记述。...[继续阅读]
在本书第七章“林业与生态”第一节“资源调查与规划”中记述。...[继续阅读]
民国三十五年(1946),丁振麟在《中华农学会报》上发表《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之遗传研究》,获中央研究院科学论文奖二等奖。浙江省作物生理研究,从20世纪40年代李曙轩的蔬菜生理研究、并首次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开始,逐步扩展到各...[继续阅读]
1988年,省政府批准省科委关于设立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的请示,当年拨款200万元,并成立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之后,浙江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工作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办公室(简称省基金办)统计资料显示...[继续阅读]
20世纪30年代,中央地质调查所分别对杭县、兰溪、舟山进行首次土壤普查,并作初次分类。1951年,浙江省农科所设土肥系,1960年扩建为浙江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20世纪50年代,浙江省农业厅和各地(市)、县农业局设土肥站。50年代和...[继续阅读]
20世纪60—70年代中期,浙江发展绿萍、水浮莲、水花生等水生绿肥。60年代省农科院选育出“浙紫5号”绿肥新品种在全省推广。60—70年代中期进行“南萍北移”试验,1978年全省稻田养萍21万公顷,该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7年...[继续阅读]
20世纪50年代初,省农科所进行矿质磷肥的肥效和施用技术研究。1963—1966年,在全省推广紫云英施用磷肥,以磷增氮,改良低产田效果明显。1973年,省农科院试验用三氯甲基吡啶(氮肥增效剂),抑制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水稻增产5.6%。80年代...[继续阅读]
20世纪60年代,浙农大和省农科院分别选出紫云英根瘤菌“浙农5523”“湘云-6”“浙农380”“7653-1”等优良菌株,并投入生产。1965—1981年,全省共生产327万公斤,推广应用面积160万公顷,紫云英平均亩产增产24.2%~46.2%,每亩净增鲜草628~...[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