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江苏丝绸史 > 列表
江苏丝绸史 共有 78 个词条内容

注释

    ① 引自《吴越春秋·吴泰伯传》。② 郑玄曰:“贝,锦名”、“染其丝五色,织之成文者曰织贝”。苏轼也说过,“其纹斓斑如贝,故曰织贝”。③ 引自《吕氏春秋·上农》。④ 引自《吴郡通典》。⑤ “亲蚕”是我国古代礼教。每年季春...[继续阅读]

江苏丝绸史

第一节 隋唐的经济发展与繁荣

    隋朝,主要是在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随着对政治经济进行了一些整顿和改革,社会出现了人多殷富短暂繁荣景象。隋初,户数为410万户,人口约3000万,远远超过西晋统一时的户口数。大业二年(606年)达到890余万户,人口为4602万人①。在20多...[继续阅读]

江苏丝绸史

第二节 赋税与丝绸

    赋税是封建王朝财力及奢侈生活的主要来源,而绢帛历来是主要征税对象。隋遵北齐均田制,丁男给永业田20亩以课种桑麻。缴纳的租调一般以“床”(即夫妇)计。一床一年纳租粟3石,调绢1匹,绵3两⑥。唐初也实行均田制,丁男口分田8...[继续阅读]

江苏丝绸史

第三节 丝绸生产的继续

    隋唐时代,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成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大为便利,全国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江南地区的经济有了超越前代的发展。手工业兴盛,尤其丝织手工业进步突出。虽然当时河南、河北、山东一带仍然是丝绸业的主要区域,但江苏...[继续阅读]

江苏丝绸史

第四节 丝绸对外贸易

    隋唐时代丝绸对外贸易规模较大。隋朝的对外贸易分为陆、海两路。陆路贸易仍沿汉代的丝绸之路通西域到亚洲西北部甚至远及欧洲东部。海路是南洋诸岛国,尤其与日本贸易关系密切。公元600年、607年、609年和615年,日本均派使臣来...[继续阅读]

江苏丝绸史

第五节 五代十国的丝绸业

    唐末农民大起义,经十年战争,唐王朝灭亡,进入诸侯割据的混乱时代。北方依次更替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则存在吴、楚、闽、吴越、前蜀、后蜀、南唐、南汉、北汉、南平等十余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继续阅读]

江苏丝绸史

注释

    ① 数据出自《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② 引自《资治通鉴》卷一七七。③ 数据出自《资治通鉴》卷一八〇。④ 数据出自《通典·食货·丁中》。⑤ 资料来源:《洛阳隋唐含嘉仓的发掘》,《文物》1972年第3期。⑥ 数据出自《...[继续阅读]

江苏丝绸史

第一节 丝绸生产重心的确立

    对于桑蚕丝绸生产,宋朝统一江南时就很重视,并采取奖励耕织措施。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命官分诣诸道申劝课桑之令……又诏所在长吏谕民,有能广植桑枣,垦辟荒田者,止输旧租”,并规定“民伐桑枣为薪者罪之;剥桑三工以上者...[继续阅读]

江苏丝绸史

第二节 官营织造

    宋代,朝廷需要大量绢帛以供官服、贸易和军需。因此,官府办的丝织作坊较多,除京都少府监设有绫锦院、内染院、文绣院外,州府,开封、洛阳、润州(今江苏镇江)、梓州(今四川三台)都设有规模较大的绫锦院、绣局。成都还设有转运...[继续阅读]

江苏丝绸史

一、丝织品种丰富

    两宋时期,朝廷向辽、西夏、金等国屈服,用绢用帛数量浩大。宋辽的“檀渊之盟”规定北宋需每年送给辽银子10万两,绢20万匹。庆历二年(1042年),北宋又向辽增银10万两,绢10万匹;庆历四年(1044年)宋夏议和,宋允诺“岁赐银、绮、绢、茶...[继续阅读]

江苏丝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