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中医抗菌史 > 列表
中医抗菌史 共有 62 个词条内容

第一节 前言

    中医治疗被微生物感染的传染病,靠的就是历代留存的中医外感热病典籍。如果用专业的细分来看,即是囊括伤寒、温病(包括瘟疫)在内的医书。1840年以后这些典籍的出版状况,无人研究。近代中西医在热病论述上有巨大的巧合,但若论...[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

第二节 古典医书之再刊行

    研究任何历史,都免不了要谈传承与创新这两个常常同时存在、又彼此冲突的切入点。前者是延续的面向,后者则是所谓的“变”。钱穆曾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治史所以明变”,“无时代之变,便无历史可写”,诚如是矣。[1]中国...[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

第三节 西方医学的影响与“中医传染病学”渐趋成型

    上面谈及瘟疫类医书的刊刻,已有单一传染病的专书出现。从整个中医热病类医书来看,近代中医的“传染病学”论述已渐渐成形。中国古代已有传染病,古人也了解“传染”一事;但近代以前多用古代病名统称之,不具备卫生现代性与细...[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

第四节 日本医书的影响

    清末民初,各种医药卫生的书籍,源源不绝地从日本转译后回到中国,许多人都对此历程有所贡献。据张仲民研究,晚清翻译医书的工作,多由传教士完成。但至20世纪之初开始,许多中国人,特别是留日学生,开始自行翻译西医书籍,他们往往...[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

第五节 古典医学在民国时复兴的几条线索

    关于《伤寒论》在民国时期研究之复盛,陈无咎(1884—1948)曾言:“明清至现在,几全入于伤寒时代,学者之医,固以研究伤寒为唯一任务,即时医市方,亦以未读《伤寒论》为耻。”他认为,当西医学大量输入中国后,能填补西洋医学缺失的...[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

第六节 “再正典化”(renewed canonization)的传统中医文献

    综合而论,本章论述了以中医热病学为主的两种学术视角:对外与西医的细菌学或传染病对话,对内则是寒温学派的消长趋势。近代中医恽铁樵认为,张仲景编写《伤寒论》的时代,著书立说并不容易,大多数有见解的人都谦虚自处,而读书...[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

第一节 前言

    本章依循“伤寒(学)”发展的脉络,谈“伤寒(病)”的问题。虽然论述近代中医热病史时,学者已经注意到著作和学说之创新,但依旧还是重弹“中西医结合”、“寒温融合”的老调。[1]若不能以具体例子来深入探讨中西疾病观念转化之...[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

第二节 伤寒“西名汉译”之源流

    在陈邦贤《中国医学史》(1936)的“近世疾病的名称”论述中,介绍了包括“伤寒”在内的数种西方疾病之古今对照。在“传染病”的条目之下,陈所归类之“伤寒”,是以新的西医病名为主,再溯及、对照中医古典之病名。其实,陈只是罗...[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

第三节 “伤寒”的中国医学脉络

    就丁福保的认知,张仲景的《伤寒论》虽然“精确者固甚多”,但“可疑者亦不少”。在经历西晋末年的天下大乱之后,其真本早已散失,故丁氏在《新伤寒论》的序言中说:“今日而欲求完善之《伤寒论》,不得不采之东西各国明矣。”...[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

第四节 另一种声音——温病学的脉络

    1912年春夏之交,中国绍兴地区爆发时疫,蔓延各乡邑。浙江绍兴医学会集体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后,做出解释:“西医名曰:小肠坏热病。东医名曰:肠窒扶斯(译即小肠发炎烂溃)。中医名曰:湿温时疫。”[1]这份报告后来经由何廉臣、陈樾乔...[继续阅读]

中医抗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