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秦腔文化社是一个上承万顺班, 下启当地演员荟萃的戏曲团体。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前后, 它大力吸收陕西来兰州的秦腔艺人搭班演唱, 对陕甘戏曲艺术的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1928 年兰州秦腔万顺班解体后, 著名须生文汉臣联合...[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兰州秦腔文化社是一个上承万顺班, 下启当地演员荟萃的戏曲团体。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前后, 它大力吸收陕西来兰州的秦腔艺人搭班演唱, 对陕甘戏曲艺术的交流做出了卓越贡献。1928 年兰州秦腔万顺班解体后, 著名须生文汉臣联合...[继续阅读]
1912 年冬, 陕西关中著名秦腔青衣朱怡堂(艺名紫娃)为了开拓演唱阵地, 带领二十多名秦剧艺人首途兰州, 于1913 年春节公演。由于演员和剧目都是新的, 演出轰动了兰州。以朱为首的秦剧艺人见有了立足条件, 便正式创办秦腔化俗社...[继续阅读]
宁夏秦腔戏班始于20 世纪年代初期。起初曾有过游乡串府的小戏班, 来宁演出秦腔。后有小魁带领的戏班子来宁演出, 出名演员如刀马旦小魁、青衣双锞子、须生兼小生王小子等。此后出现葫芦班, 班主孙光前, 外号孙葫芦。孙光前本...[继续阅读]
1949 年7 月2 日,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平(今北京) 召开。大会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来文艺工作的经验与成就做了总结, 并确定了今后文艺工作的总方针, 明确了新的形势与新的任务, 建立了全国文学...[继续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 那些曾经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戏曲团体, 开始了战略转移。他们从农村到城市, 从部队到城市, 成为我国戏曲专业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从延安进入大城市的延安平剧院、民众剧团外, 还有...[继续阅读]
除前文所述的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刘毓中之外, 新中国成立之后影响较大的秦腔艺人还有何振振中等人。何振中,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生人, 秦腔著名旦角演员, 长安人, 榛苓社科班出身, 青衣花衫, 被誉为“秦腔四大名旦之一”。代...[继续阅读]
关于“改人”, “五五指示” 提出: “戏曲艺人在娱乐与教育人民的事业上负有重大责任, 应在政治、文化及业务上加强学习, 提高自己。各地文教机关应认真地举办艺人教育活动并注意从艺人中培养戏曲改革工作的干部。农村中流...[继续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新的时代要求, 对于旧有的剧目必须进行改革。以“发扬人民新的爱国主义精神, 鼓励人民在革命斗争与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主义为首要任务。凡宣传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爱祖国、爱自由、爱劳动、表扬人民正义...[继续阅读]
旧戏班社中的某些不合理制度, 如旧徒弟制、养女制、“经励科” 制等, 严重地侵害艺术权利和自由。这就要求应有步骤地对之加以改革, 且这种改革必须主要依靠艺人、群众的自觉自愿。戏曲工作应统一由各地文教主管机关领导。...[继续阅读]
20 世纪50 年代中期, 文化部为繁荣戏曲剧目召开了两次工作会议。第一次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从1956 年6 月1 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① 来自27 个省市、7 个戏曲剧院的剧目工作干部和著名艺人、戏曲专家等79 人参加。会议认为, 近一个时期...[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