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崆峒佛教志 > 列表
崆峒佛教志 共有 231 个词条内容

法轮寺

    亦称法轮禅寺,与唐代仁智禅师住持的明慧禅院同期建成,为明慧禅院之内院。址在中台塔院东侧,殿阁与僧人隐修的禅室皆设于此。北宋靖国元年(1101年),由于法轮寺僧修持以禅密净相融相摄,特制陀罗经咒石幢一座,竖立寺中,1981年石经...[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

莲花寺

    俗称北台寺,与法轮寺同期建成于唐贞观年间。历代多有废毁重修,清末同治年间毁于兵燹。民国4年(1915年),由朱进财等人募资历18年修复坐北大殿一楹,土地祠一楹,山门一座,厢房十六间。民国25年,郑浚主持创建面东西方三圣殿砖木楼...[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

观音堂

    唐代创建,址在北台北面一兀突山峁上,有朽木桥可通其处。民国25年,由莲花寺住持僧普善、普化住持修复大殿三楹,奉祀观世音菩萨,1958年后倾圮,后墙嵌有虹沙岩浮雕菩萨像一方,为隋唐时造像。现已建成塔式阁一座,内塑千手千眼观音...[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

栖云寺

    又称古佛殿,唐代创建,址在西台。历代都有废毁兴修。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河北居士吴天楷进香,见寺宇倾败废圮,慨然资助白银210两,由僧人兴诚住持恢复东佛殿三楹,客堂三间,清修耳楼一座,斋厨一间,栖云亭一座,山门一座。民国年...[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

舍利寺

    亦称峥荣寺,唐代创建,址在南台。原供有佛舍利,后经战乱废毁,寺宇不存。清雍正十年(1733年),安化县(今泾源县)王寨乡信众出资补葺。乾隆十四年(1719年),居士岳长生募资补葺。道光十八年(1838年),庆阳县信士冯椿筹资补葺,更名通天观...[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

准提庵

    亦名准提寺,在中台法轮禅寺之后,现招鹤堂址。隋唐时建寺,祀准提观音、接引佛、弥勒尊者。现院中独存孔雀柏一株,隋唐时所植树也。其后多次堙毁多次修复。到清初已成废墟,后被重建,称招鹤堂。现为道教信众守护。...[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

真乘寺

    亦称大寺,即唐明慧禅院,宋仍沿唐制,仍依十方丛林,为一方主寺。宋代帝后多奉佛,仁宗、徽宗等都曾赐崆峒真乘寺墨宝,还多次颁赠经藏法物,给高僧赐紫。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西夏军攻掠渭州(即平凉),明慧禅院住持大和尚法淳率法纯...[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

茶庵寺

    在山之南侧半道上,原为早期隐修者所设茅棚岩洞,宋建佛殿成为香火之地。明清皆有增修,成为大刹。清同治二年(1863年)毁于兵燹。民国17年(1928年),由郑浚请藏僧青莲和尚来平,后居于此并与徒昌正等人集资重修,历经二十余载,至1950年...[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

准提庵

    宋建,在大寺西侧,今管理局招待所所在地。清末堙毁,未能复兴。...[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

海觉寺

    俗称老营宫,宋建。碑载:秦汉已有建筑。址在中台西侧至登顶洞门之间,跨山脊面东,内祀观音菩萨和天龙诸部,现唯存古松挺拔。传说秦始皇、汉武帝都曾到过此处。民国之后,此寺逐渐倾圮。...[继续阅读]

崆峒佛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