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甘肃中医药 > 列表
甘肃中医药 共有 38 个词条内容

一、中西结合勤求索,征途艰辛路漫漫——许自诚

    许自诚,1924年9月生,甘肃省临洮县人。家境贫寒,勤工俭学,1950年兰州大学医学院毕业,1958年参加湖北中医学院第二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1962年因提出“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的哲学说理工具的学术观点...[继续阅读]

甘肃中医药

二、中西医结合,创最佳疗效——刘宝厚

    刘宝厚,1932年4月出生,甘肃省兰州市人,1957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1959年参加甘肃省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1962年毕业。是甘肃省著名儒医柯与参先生的高足。1988年即为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教授...[继续阅读]

甘肃中医药

三、创“十六字”模式,擅诗词书法——裴正学

    裴正学,生于1938年2月,甘肃省武山县人。1961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第一批名中医,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20世纪80年代初组建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为推动甘肃...[继续阅读]

甘肃中医药

四、确立敦煌医学分支学科,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赵健雄

    赵健雄,1942年11月生,陕西榆林人,1965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198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中医研究生班毕业,获硕士学位,导师为岳美中、方药中教授。现任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第五届甘肃省中西...[继续阅读]

甘肃中医药

五、病证结合,内调外治老年病——刘国安

    刘国安主任医师,1940年10月出生于河南省淮阳县,1965年毕业于兰州医学院临床医疗系,在张掖地区临泽县工作15年,于1969年至1971年期间在张掖地区“西学中班”中学习,为他今后的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在临泽县...[继续阅读]

甘肃中医药

一、岷县当归甲中华

    岷县当归又称“岷归”。岷县当归以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佳,被誉为“岷归”。古今中外医学界公认岷归为地道药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中华当归甲天下,岷县当归甲中华”...[继续阅读]

甘肃中医药

二、沃土之乡谈大黄

    大黄又名黄良,华佗弟子吴普曾以“肤如”命名载于《吴普本草》,这可能是中国人的皮肤颜色是黄色的缘故。华佗另一弟子李当之以“将军”之名收入于《李当之药录》,是因为大黄的药力峻猛,推陈出新,犹如勘定祸乱而致太平的将军...[继续阅读]

甘肃中医药

三、纹县药圃述党参

    党参为中医临床常用的补气药,功能补脾益肺,效近人参而为较弱,适用于各种气虚不足者,常与黄芪、白术、山药等配伍应用。党参品种很多,甘肃道地药材纹党来源于桔梗科植物素花党参的干燥根。甘肃省解放前和解放初党参全靠野生...[继续阅读]

甘肃中医药

四、气虚体弱找黄芪

    黄芪又名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古代写作黄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为:“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意为“耆”指的是稳重而有威望的老人,黄芪为补药之长,因之称其为“黄芪”。黄芪的药用历史至21世...[继续阅读]

甘肃中医药

五、五劳七伤用红芪

    红芪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使用历史悠久,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黄芪项下,列为上品。陶弘景曰:“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俗方多用,道家不须。”中医治病,自古就有以红芪代黄芪入药的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阅读]

甘肃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