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的机理和疾病传变的机理。病机理论肇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并揭示其规律的中医基础理论分支学科,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的机理和疾病传变的机理。病机理论肇源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继续阅读]
预防,对于健康人来说,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对于病者而言,可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中医学历来注重预防,早在《内经》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继续阅读]
脾胃病论治,不外乎“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素问·藏气法时论》论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另外,临床多宗东垣。李东垣立法用药,偏于升阳治脾,而略于润降治胃。叶天士师法东垣...[继续阅读]
(一)“和”的来源现代中医诸多治法均源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具体的治法,但就其整体的思想,和行文基调来看,无不充满和的思想。具体而言,“和”应该有三个内涵:(1)人与自然的和谐,如《素问·上古天真...[继续阅读]
《素问·正气通天论》:“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故而人体的阴阳协调,内外调和,精神正常,身体健康,是一种“和”的...[继续阅读]
岳美中认为:“和法是指和解表里,疏通气血协调上下各方面,凡属补泻兼施,苦辛分消等都是”。蒲辅周认为:“和解之法,具有缓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衰偏盛归于平复,寒热并用,补泻合剂,表里双解...[继续阅读]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胃主降,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脾主胃行其津液”。脾气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胃气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为阴土,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得阴而安...[继续阅读]
(一)生命活动以气机和为前提《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五脏气机的出入贵在平衡,当升则升,当降则降,出入者,守其出入,升降者,守其升降,升降出入运动正...[继续阅读]
1.调和脾胃法调和脾胃法适用于脾胃不和,以脾胃升降功能失常为特点,以脘腹胀满,恶心呕吐,食少腹泻为主症,伴胃脘疼痛厌食、嗳腐吞酸,舌苔厚腻,脉弦滑,辨证属饮食积滞证;方用保和丸加减(在保和丸基础上加用白术、枳壳)以加强健...[继续阅读]
1.“和”法应用当辨明病性,随证施治脾胃病的形成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两个方面,有升降失常,寒热相兼的特点,往往以脾胃虚弱为本,水湿、湿热、瘀血、浊毒为标,故要明确证候性质来选用“和法”。如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云:“...[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