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闽医传薪录 > 列表
闽医传薪录 共有 143 个词条内容

第十九节 积聚

    积聚病因多与情志、饮食、寒邪与黄疸、虫毒、疟疾等病后有关,其间又往往交错夹杂,相互并见,最终导致气滞血瘀,结成积聚。病机主要是气机阻滞,瘀血内结,两者比较,聚证以气滞为主,积证以血瘀为主。病位主要在于肝脾。治则:积...[继续阅读]

闽医传薪录

第二十节 臌胀

    臌胀基本病理变化由于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病变脏器,主要在肝、脾,久则及肾。病理因素不外乎气滞、血瘀、水液停蓄不去,腹部日益胀大成鼓。胀病亦不外水裹,气滞、血瘀。气、血、水三者,既各有侧重,又常相互为...[继续阅读]

闽医传薪录

第二十一节 头痛

    外感头痛以风邪为主,多夹杂风、湿、热。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有关。另外伤、久病入络、气血瘀滞、脉络不通亦可发为瘀血头痛。治则:外感头痛,多属实证,祛风散邪为主。内伤头痛,多属虚证,补虚为主。头痛引经...[继续阅读]

闽医传薪录

第二十二节 眩晕

    风、火、痰、瘀是眩晕常见病理因素。眩晕病位在头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相关。病理性质以虚证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为眩晕实证,或本虚标实。治则:急者多实以治标,息风、潜阳...[继续阅读]

闽医传薪录

第二十三节 中风

    中风病位在脑,与心、肝、脾有密切关系。病机为虚(气虚、阴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气(气逆)、血(血瘀)六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继续阅读]

闽医传薪录

第二十四节 淋证

    淋证的基本病理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病理因素为湿热。病位在膀胱与肾。病理性质,初病多实,久则转虚或虚实夹杂。治则:实则清利通淋,虚则补益,培补脾肾,虚实夹杂者又当通补兼施。根据各淋的特点,或参以止血,或...[继续阅读]

闽医传薪录

第二十五节 癃闭

    癃闭病因多端,膀胱气化失调是其基本病理,病位虽在膀胱,但与肺、脾、肾、肝有密切相关。病理因素有湿热、气滞、痰瘀。治则:根据“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重以通利为主,但证有虚实之别。实证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水道。...[继续阅读]

闽医传薪录

第二十六节 郁证

    郁证的发生因郁怒、思虑、悲哀、忧愁七情之伤,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神失常,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成。初病多实,以六郁见证为主,其中以气郁为病变的基础,久则由实转虚,引起心、脾、肝、肾气血阴精的亏损。临床上虚实互见...[继续阅读]

闽医传薪录

第二十七节 血证

    1.血的生成示意图2.血的病因作用形成血证3.治则:治血、治火、治气《血证论》是血证的专著,对各种血证的病因病理辨证施治,均有许多精辟的论述。该书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治血四法,确实为通治血证之大纲。...[继续阅读]

闽医传薪录

第二十八节 痰饮

    痰饮是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聚在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类病证。其发病机理主要责之于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倦所伤,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对津液的通调转输失职,阳虚阴盛,水饮内停。饮为阴邪,其治疗以“温药和之”...[继续阅读]

闽医传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