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温阳法应用 > 列表
温阳法应用 共有 260 个词条内容

温阳法含义

    “温阳法”即“温法”,是运用具有温热性质的方药,以温散寒邪、治疗寒证的一种治法,是中医常用治法之一。“温”,最初为水名,《说文解字》言:“温,水。出犍为涪,南入黔水。从水昷声。乌魂切。”后渐有加温、温暖、温热、补养...[继续阅读]

温阳法应用

温阳法源流

    《黄帝内经》中有许多条文提到了“温”及温法,如“清者温之……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治清以温,热而行之”(《素问·五常政大论》)等。《黄帝内经》虽未明确提出温阳法,但“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继续阅读]

温阳法应用

温补阳气

    1.温补心阳温补心阳治法是用于治疗心阳虚证的一种方法。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脉以通畅为主,心神以清明为要),故本法又称温通心阳。心之阳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伤寒明理论》曰:“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继续阅读]

温阳法应用

温阳利水

    1.温心利水心居上焦而属火,肾居下焦而属水,水升火降,水火既济,则心肾相交,阴阳协调。若心阳虚衰,心火不足不能下温肾水,致下焦寒水欲乘虚上犯,见“脐下悸,欲作奔豚”,小便不利,或伴心悸,舌淡而润。2.温脾利水脾主运化水谷,居中...[继续阅读]

温阳法应用

温阳散寒

    阳气有温煦和推动功能,若阳气不足,寒从中生,气血为之凝滞,湿邪中阻;寒性收引,筋脉拘挛,而见恶寒、肢体或局部疼痛等症。如血虚受寒,寒阻经脉,血行滞涩所致的手足寒凉、麻木,甚或疼痛拘挛、遇冷加重、舌淡苔白、脉细等症,治须...[继续阅读]

温阳法应用

温阳解表

    阳气有防御卫外功能,故阳虚之人常易感受外邪。若少阴阳衰,兼外感风寒(太少合病),见发热恶寒无汗,头痛,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而无力,可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扶阳解表。若病程稍长,病势较缓,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微汗解...[继续阅读]

温阳法应用

温阳固脱

    阳气有固摄之功,阳气虚损严重,可致气血阴液固摄无权,甚则出现阳亡阴(液)竭之危象。如脾肾阳衰,络脉不固,统摄无权,见下利不止,便脓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可用桃花汤温涩固脱;纯虚无邪,寒象不显,可用赤石...[继续阅读]

温阳法应用

潜阳育阴

    阴阳互根,其生理上关系密切,病理上常常相互影响,又气属阳,血属阴,故患者可见阴阳两虚、气血不足之证。肾为一身阴阳之本,阴阳之气皆为肾中精气所化生,若肾阳极衰,阴寒内盛,人体之阴液亦会不足,而温补肾阳之姜附亦能辛燥伤阴...[继续阅读]

温阳法应用

温阳清热

    人体阴阳失衡,常可出现内外上下寒热不调之证。若表阳虚卫外不固,兼无形邪热壅聚心下,气机痞塞,见心下痞,心烦,恶寒汗出较甚,舌淡红、苔微黄或舌尖红舌白,脉关浮尺弱者,可用附子泻心汤泻热消痞、扶阳固表。若中焦虚寒,兼胸膈...[继续阅读]

温阳法应用

附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子根的加工品。主产于四川、湖北、湖南等地。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习称“泥附子”,加工成为盐附子、黑附片(黑顺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以黑顺片为优。【性味归经】辛、甘...[继续阅读]

温阳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