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又名水沟,位于鼻下唇上正中处。古代医籍中常用“鼻下”表示人中部位。临床上通过诊察人中的形态、色泽、温度、干湿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称为人中诊法。人中诊法最早见之于《内经》,书中已有望人中色泽、形态以推测膀...[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人中,又名水沟,位于鼻下唇上正中处。古代医籍中常用“鼻下”表示人中部位。临床上通过诊察人中的形态、色泽、温度、干湿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称为人中诊法。人中诊法最早见之于《内经》,书中已有望人中色泽、形态以推测膀...[继续阅读]
通过观察牙齿和牙龈的形态、色泽改变、功能异常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称为齿龈诊法。牙齿虽仅方寸之地,居于外却连于内,与脏腑经络息息相通。凡气血之往来,津液之敷散,经络之灌注,莫不辐辏并至而达于齿。《望诊遵经》云:“齿...[继续阅读]
舌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远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即已有舌诊的记载,如“贞疾舌,于妣庚。”两千多年前的《内经》中已有关于望舌诊病的记录,如《灵枢·五阅五使》云:“心病者,舌卷短,颧赤。”《素问·刺热》云:“肺...[继续阅读]
舌下诊法是一种通过望舌下的脉络(即舌下静脉,又称舌脉)、舌脉分支以及舌下有无瘀点、血丝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有关舌下诊法的最早文献记载是宋代陈自明的《妇人良方》,该书指出:“身重体热寒又频,舌下之脉黑复青,反舌下冷...[继续阅读]
翘起舌头,在牙齿的范围内能舔着处就是腭。腭分为前后两半部,前半部致密坚韧,不能运动,上覆骨组织,称为硬腭;后半部则柔软,能运动,称为软腭。口腔内左右两侧壁称为颊。腭、颊黏膜中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在疾病的过程中,该部位可...[继续阅读]
咽喉古称“咽嗌”,位于口腔下部,食管上端,下连气道,与肺相通,为呼吸上下出入之门户,饮食必经之通道。咽喉上端之会厌与悬雍垂等均为咽喉所属。会厌又称“吸门”,是咽喉通向口腔的门户,其开阖主司气之出入;悬雍垂俗称“小舌...[继续阅读]
通过观察颈项的外形改变、活动异常等来诊断疾病的方法,称为颈项诊法。早在《内经》中就有“项强”“项痛”等记载,但自古以来,颈项诊法的内容均散见于历代医学书籍中,缺乏系统归类,至《外科大成》始列“颈项部”,到秦伯未...[继续阅读]
胸胁是人体外壳的一部分,内藏心、肺、肝、胆等诸脏腑,其中缺盆下、腹之上有骨之处名曰“胸”;胸骨体下端尖突谓之“鸠尾”;肌肉部分谓之“膺”;腋下至肋骨尽处谓之“胁”;肋骨之下软肋处谓之“季胁”;胁下无肋骨处称“...[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