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 > 列表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 共有 309 个词条内容

3.4 鉴别诊断

    3.4.1 瘘管既有外口,又有内口,与有腔器官相通。窦道造影、局部超声可鉴别。...[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

4.1 余毒未清证

    主症:疮口胬肉高突,久不收敛,脓水淋漓,时稠时稀,时多时少,有时局部可有轻微肿痛、焮热,疮口红肿疼痛,或瘙痒不适;可伴有轻度发热。次症:舌质淡红,舌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

4.2 气血两虚证

    主症:疮口脓水量少不尽,清晰淋漓,肉芽色淡不泽,疮口经久不愈,新肌不生;伴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纳少寐差。次症:面色白,精神委顿,食少懒言,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凡符合主症3项,或主症2项、次症1项,或主症1项、次症2项,同时苔脉相符...[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

5.1 治疗原则

    中医药治疗窦道遵循以局部辨证为主,整体辨证为辅,在系统治疗病因性疾病的基础上,依据局部疮面的动态演变进程选择适宜的外用药物。总而概之,初期脓腐较甚时,选用升丹类祛腐生肌药物,后期腐肉渐脱,气血不足,肉芽不鲜者,选用...[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

5.2 西医治疗

    凡结核性窦道、化脓性骨髓炎窦道等,可参照相关疾病指南予相应药物治疗。窦道有急性炎症发作时,可选用抗生素治疗。...[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

5.3 分证论治

    5.3.1 余毒未尽证治法:合营托里解毒。常用方: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合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加减。组成: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当归、赤芍、川芎、皂角刺、薏苡仁、附子、丹参、红藤、败酱草、炙甘草、红枣等...[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

5.4 中医外治法

    5.4.1 药线引流(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Ⅲb,推荐等级:A)又称药捻引流法,多为桑皮纸卷成线状,外蘸药物制成。用时将其置于窦道内,起到引流及提脓祛腐的目的,现由于制备工艺问题,少见于临床,近几年有学者将其与挂线疗法相结合,演变成...[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

5.5 中医外用药

    5.5.1 化腐生肌(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Ⅰa,推荐等级:A)以红升丹、白降丹为代表,其中由红升丹与熟石膏依据不同比例配成的九一丹、八二丹、五五丹所用最多。5.5.2 敛疮生肌(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Ⅱa,推荐等级:B)主要应用以煅石膏、煅龙...[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

5.6 手术

    5.6.1 基本外科换药窦道口及窦道内均用3%双氧水、0.9% NaCl溶液清洗,窦道内用20cm针筒连接延长管反复冲洗,用刮匙刮除窦道内的坏死组织及分泌物,至窦道壁有鲜血渗出,剪去窦道口及周围的坏死组织,窦道口周围皮肤0.5%碘伏消毒。该换...[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

5.7 物理疗法

    5.7.1 负压封闭引流(中医文献依据分级:Ⅰa,推荐强度:A)顺应窦道大小及深度修剪聚乙烯醇泡沫敷料(多为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泡沫),将窦道腔填满,并覆盖疮面,使用生物透性薄膜密闭固定敷料,连接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调节负压值在...[继续阅读]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