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诊的理论依据

    头诊是通过观察头的形态和动态变化,以及触摸头颅、囟门、百会等,判断人体内在相关脏腑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头诊在儿科疾病的诊断中更具有一定意义。头居人体的最高位,为五体之尊,百骸之长,它是人体非常重要的部分。头为“......查看详细>>

标签:中医诊断

(一)望形态

    正常情况下,头为椭圆形。成人除头后的枕骨粗隆及耳后乳突凸起为正常外,其他如有凸起为实,有凹陷为虚。1.小儿头颅形态与疾病 小儿的头围比身体任何部位的体围都大,平均女孩为33厘米、男孩为34厘米。在出生后的前半年增加8~......查看详细>>

标签:中医诊断

(二)望动态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头部前倾、后仰、左右转动自如。一旦头颈活动受限,或抬举无力均为病态。1.仰头不下 头后仰,颈不能直立,也不能低头俯下,眼睛上吊,伴有手足抽搐、痉挛者,常见于破伤风、小儿急惊风等。2.垂头不举 头倾斜低垂......查看详细>>

标签:中医诊断

(一)囟门触诊法

    正常人的头颅端正,颅骨各部匀称,大小适中,无畸形。正常情况下,前囟在新生儿初生时为2.0厘米×2.5厘米,生后2~3个月随头围增大而增大,以后逐渐缩小,生后12~18个月闭合。后囟在出生时已接近闭合,或仅可容纳指尖,最迟到出生后4个......查看详细>>

标签:中医诊断

(二)百会穴触诊法

    百会穴为督脉上的要穴,位于两耳尖连线的头顶正中线上,为诸阳之会(图1-5)。此穴常用于针刺治疗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用手探摸此穴软硬程度可判断风、气、痰,如阳虚阴盛、阴毒证、痰饮证等。百会穴触诊法一般分为以下五种类......查看详细>>

标签:中医诊断

一、面诊的理论依据

    面部的变化与脏腑的疾病息息相关,当脏腑发生病变,即在面部有所反映。因面部为脏腑气血的外荣,又为经脉所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面部络脉丰富,气血充盛,加之面......查看详细>>

标签:中医诊断

(一)古代面部脏腑分属

    根据《灵枢·五色篇》的分法,把整个面部分为:鼻部称为明堂,眉间称为阙,额称庭(颜),颊侧称为蕃,耳门称为蔽(图2-1)。图中各部分与五脏相关位置是:庭为首面,阙上为咽喉;阙中(印堂)为肺;阙下(下极、山根)为心;下极之下(年寿)为肝,肝......查看详细>>

标签:中医诊断

(二)现代面部脏腑分属

    现代面诊的脏腑对应分布,与古代面部脏腑对应分布全然不同,它如同一个倒置的人体内脏器官在面部的缩影(图2-3)。1.膀胱、子宫区 在前额上部的正中处,与发际接近。2.右卵巢、右睾丸区 在前额的右上部,右眼瞳孔直上,发际下一横指......查看详细>>

标签:中医诊断

(一)望色十法

    望色十法,即浮沉、清浊、微甚、散搏、泽夭。1.浮沉 浮是色泽显露于皮肤之表,一般出现在疾病初起,提示病位在表、在腑;沉是指色隐约于皮肤之内,提示病在里、在脏。病色初浮而后沉,为病从表入里,由浅入深;反之病色初沉而后浮......查看详细>>

标签:中医诊断

(二)面部五色主病

    1.白色 白色,其色应肺。主虚证、寒证,主失血、脱血、夺气、虫症。临床常见面部白色变化,有如下几种。(1)面色白,虚浮:多属阳虚,水湿泛滥。可见于慢性肾炎、哮喘、甲状腺功能减退。(2)面色淡白无华:为营血不足,多属血虚,见于......查看详细>>

标签:中医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