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品汇精要》。药材形大如钱,裂成八瓣,故名。每年采收2次,8~12月间采收成熟果实,为主要采收期。采收后,在日光下晒干或文火烤干,也有用开水烫后晾干。[产地]主产于广西的西南部、西部及云南东南部。...[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为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品汇精要》。药材形大如钱,裂成八瓣,故名。每年采收2次,8~12月间采收成熟果实,为主要采收期。采收后,在日光下晒干或文火烤干,也有用开水烫后晾干。[产地]主产于广西的西南部、西部及云南东南部。...[继续阅读]
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原名人蓡。人参年深,浸渐生长,根如人形,故名。素有棒槌、山参、园参之称。是我国特产的一种珍贵中药。园参栽种5~6年后,于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叫“园参水子”。鲜时...[继续阅读]
为少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李时珍谓:“产于贵州永宁卫赤水河中,大如小指,头状如水龟,身青黑色,至冬伏于石下,土人多取之,以充人事,至惊蛰后即飞出,不可用矣。”秋、春两季捕捉,放沸水中烫死,微火烘干。商品中常混有...[继续阅读]
为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其叶左三右四,故名”。本品为挖取3~7年的根,去净泥土,除去地上茎及细小的根、须根后,先暴晒至半干,再反复揉搓,晒至全干。结籽前采收者,充实饱满,称为“春七”,品质较佳。结籽后采收者,形...[继续阅读]
为较常用中药。载于《本草拾遗》。秋季采收,去地上部分、须根、泥土及外皮,晒干。云南所用三棱为同属小黑三棱的块茎,东北等地将莎草科荆三棱的块茎作三棱使用,习称“黑三棱”,应注意鉴别。[产地]主产于江苏、河南、山东、...[继续阅读]
为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经集注》。商品中土茯苓片的外形常与粉萆薢片相混淆,应注意鉴别。[产地]主产于广东、湖南、湖北、浙江、江西等地。[功效]甘、淡,平。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继续阅读]
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陶弘景谓:“形扁如鳖,有甲不能飞,小有臭气。”夏秋两季捕捉,入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本品有混乱品和增重造假的报道,使用时注意鉴别。[产地]地鳖主产于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继续阅读]
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因其个大色黄,故名。选择生长3年以上的植株,于9~10月地上枯萎或4~5月未发芽前采挖。近年来由于药用量增加,野生大黄日益减少,栽培大黄不能满足需要,陆续出现过以华北大黄、河套...[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