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一词,最早在《梁书·陆襄传》出现:“襄母卒患心痛,医方须三升粟浆……,忽有老人诣门货浆,量如方剂。”这里所说的方剂即为医方。方剂包括方和剂两个部分。“方”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医方、药方、处方,如《论...[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方剂”一词,最早在《梁书·陆襄传》出现:“襄母卒患心痛,医方须三升粟浆……,忽有老人诣门货浆,量如方剂。”这里所说的方剂即为医方。方剂包括方和剂两个部分。“方”的含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医方、药方、处方,如《论...[继续阅读]
方剂的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早期单味药过渡到由二、三味药组成的方剂,是古代医药学发展过程中的巨大进步。《史记》中提到:“战国时扁鹊治虢太子之暴厥,曾用八减之齐”,“齐”即后世之“剂”。1977年,汉初残简130余片在...[继续阅读]
治法和方剂,都是中医学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理解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才能正确地遣药组方或运用成方。治法是针对病机而设立的,方剂必须体现相应的治法。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继续阅读]
方剂的分类众说纷纭,其中比较获得认可的有七方分类法、病证分类法、祖方分类法、综合分类法等。“七方”说始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继续阅读]
有关组方结构的基本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后世医家对其内容不断扩充,如李东垣云:“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又说...[继续阅读]
方剂组成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在临证运方时,我们应根据病人体质强弱、年龄大小、季节气候、地域差异、饮食偏嗜以及病情轻重而灵活变化。正如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执方治病论》言:“欲用古方,必先审病者...[继续阅读]
方剂的煎服法包括了方剂的煎法和服法。方剂的服法又包括了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煎服法的恰当与否,对方剂疗效的发挥有一定影响。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继续阅读]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6g)甘草炙,一两(3g)【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