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物学发源很早,正式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西周时(公元前1066~771年)已有专业的“医师”来“聚毒药以供医事”。根据《淮南子·修务训》的记载,药物学的创始人是神农氏,说他“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这说明...[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中国药物学发源很早,正式文字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多年,西周时(公元前1066~771年)已有专业的“医师”来“聚毒药以供医事”。根据《淮南子·修务训》的记载,药物学的创始人是神农氏,说他“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这说明...[继续阅读]
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古称“四气”。它是通过观察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而概括出来的。表1寒凉药物能减轻或消除热证,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等作用;温热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寒证,一般具有散寒、温里、助阳等作用。...[继续阅读]
气机的运行表现为升降出入,当体内气机运行失常则应升不升,该降不降,而引发疾病。例如,胃失和降则呕吐;肺失肃降则喘咳;气虚下陷则脱肛等。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相对来说也就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继续阅读]
归经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结合起来,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起主要治疗作用。归经即指药物对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作用。例如:清热解毒归经是由药物本身的味、色为先导,结合药物治疗作用的方向性而决定的...[继续阅读]
古代“毒药”的概念与现今的内涵有所不同。即以“凡药皆有毒”为指导思想,所谓“毒药”,是指药物的总称,药物各有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后世所称的“大毒”、“小毒”是指药物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如半夏、乌头之类。在...[继续阅读]
中医临床治病用药,或一味药单独应用(单方),或数种药物配合同用(复方)。因人体疾病复杂多变,往往数病相兼,或表里同病,或虚实互见,或寒热错杂,故许多疾病用单味药治疗很难奏效,必须在中医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的原则指导下,根据...[继续阅读]
传统的用药禁忌包括中药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三个方面。(1)配伍禁忌在复方配伍中,有些药物应避免合用,以防止增强或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前人把有关不宜配伍应用的药物概括为“十八反”和“十...[继续阅读]
用药量,称为剂量。首先是指一味干燥的中药在汤剂中的成人1日内服量。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单味药物的成人用量(本书各药物所标明的用量除特殊注明外,都是指干燥后的生药在汤剂中的成人1日内服量)。②方剂各药的...[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