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骨关节的穿刺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明确诊断,二是进行治疗。因为关节腔处于一个独立而密闭的无菌环境,而外来侵入性的任何操作均会造成关节腔的微环境改变,因此遵照操作规则并具有娴熟的技术是医师的基本功。这要求遵...[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通过骨关节的穿刺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明确诊断,二是进行治疗。因为关节腔处于一个独立而密闭的无菌环境,而外来侵入性的任何操作均会造成关节腔的微环境改变,因此遵照操作规则并具有娴熟的技术是医师的基本功。这要求遵...[继续阅读]
一、神经阻滞的适应范围神经阻滞常用于四肢、面部和口腔,以及躯体部位的疼痛治疗。近年来神经刺激器的临床应用使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1)星状神经节阻滞:适用于头痛、雷诺病、创伤或血栓性血管阻塞、闭塞性...[继续阅读]
20世纪80年代初,由德国医生率先将冲击波技术用于治疗泌尿系统结石,并取得了成功。1986年,Haupt在使用ESW治疗输尿管下段结石时发现ESW可以促进骨折愈合。此后,世界各地一些骨科医疗中心开始利用适当能量的ESW治疗骨不连、骨折、骨...[继续阅读]
一、微创介入技术概念微创介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以诊断为目的,二是以治疗为目的。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为基础,在影像设备引导下,利用简单器材获得病理学、细菌学、生理生化学、细胞学和影像资料...[继续阅读]
一、经皮椎间盘减压术的发展史1964年Smith首次报道木瓜酶注射髓核溶解术,1975年Hijikata首次阐述手动髓切除术,1985年Onik报道自动髓核抽吸装置,1987年Choy和Ascher首次用激光汽化髓核组织,20世纪90年代中期,Muto等将臭氧注入椎间盘及椎旁间...[继续阅读]
椎间盘造影术(discographv)又称髓核造影术,是将造影剂注射到椎间盘内,观察髓核的形态,显示病变椎间盘解剖结构,反映椎间盘的病理特点,以及确定它是否是慢性脊柱疼痛的来源的一种操作。通过对椎间盘髓核的造影使其可以在X线片上...[继续阅读]
1839年,德国化学家Schonbein(1799—1868)在巴塞尔发表“电解水过程中阳极的气味”,将这种刺激性的气体命名为臭氧(Ozone)。1857年,VonSiemens发明了第一台臭氧发生器。直到1988年,意大利医生Verga开始应用臭氧注入腰大肌及椎旁间隙治疗腰腿...[继续阅读]
近年来射频热凝与毁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疼痛治疗,以其可控性强,疗效可靠而受到推崇。早期的射频技术是通过阻断和损毁感觉神经支配而使疼痛达到长期或永久缓解。Hunsperger和Wyss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最先进行了关于射频热凝固术的...[继续阅读]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可将其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其中,原发性骨质...[继续阅读]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也是难治症,分儿童型股骨头缺血坏死及成人型股骨头缺血坏死,这里重点介绍成人型股骨头缺血坏死(图4-7-1)。图4-7-1 右侧股骨头坏死三维成像一、正常股骨头的血液供应主要依靠旋...[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