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的病原菌为麻风杆菌(简称“麻风菌”),1873年由挪威学者汉森发现,抗酸染色为阳性。麻风杆菌的生活适应能力较低,离开人体后在自然环境下只能存活几天;在60℃温度下,经1小时即丧失活力;抗煮沸性仅为1至8分钟;在夏季日光下...[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麻风病的病原菌为麻风杆菌(简称“麻风菌”),1873年由挪威学者汉森发现,抗酸染色为阳性。麻风杆菌的生活适应能力较低,离开人体后在自然环境下只能存活几天;在60℃温度下,经1小时即丧失活力;抗煮沸性仅为1至8分钟;在夏季日光下...[继续阅读]
麻风菌进入人体后生长繁殖的世代时间为11至13天,约是结核菌的13至15倍。感染麻风菌到发病通常要经过2至5年的潜伏期,短则3个月,少数可长达10年以上。发病早期往往无全身症状,局部皮肤上可有蚁走或灼热等异样感觉。然后,绝大多...[继续阅读]
WHO对麻风病例的定义是:“麻风病例”应该是一个有临床症状,无论能否查到抗酸杆菌,都需化疗的病人。包括正在联合化疗未满12个月或出现活动体征者;完成治疗复发的病人;不包括反应或遗留畸残的治愈者。临床症状包括具有明显感...[继续阅读]
麻风病的分类,在专业防治机构、特别是在麻风病防治科研中,多采用光谱五级分类法,根据临床、免疫、组织病理、细菌学进行分类。即分为:①未定类麻风(I);②结核样型麻风(TT);③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风(BT);④中间界线类麻风(BB);⑤界...[继续阅读]
麻风病人确诊后,应及早接受治疗,这样不仅可降低其传染性,而且可防止和减少残疾发生。20世纪40年代开始采用氨苯砜(DDS)治疗麻风病,开创了麻风病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但随着氨苯砜耐药的产生,靠氨苯砜单一疗法来消除麻风病已成为...[继续阅读]
1998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麻风大会提出,努力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其含义不仅指没有麻风病人,也包括没有麻风病带来的畸残和不良影响。要达到这个目标,全球麻风病流行的国家还要作长期艰苦的努力。约有1/4至1/3的...[继续阅读]
江西,因唐代属江南西道管辖而得名,简称赣。全省共设南昌、九江、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赣州、宜春、上饶、吉安、抚州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其中瑞金市、丰城市、鄱阳县、安福县、南城县、共青城市6县(市)为2014年...[继续阅读]
2015年底,全省共有麻风病防治机构112个。其中,省级麻风病防治机构(江西省麻风防治指导小组)1个;市级麻风病防治机构11个,南昌、赣州、上饶、景德镇、萍乡等5个为麻风病防治专业机构,其余6个市设于市疾控中心,麻风病防治业务分别...[继续阅读]
全省麻风病防治机构总人数3542名。其中,麻风病防治专职人员230人,占6.49%。各级分布为:省级4名、市级22名、县级204名;兼职人员618名,各级分布为:省级3名、市级95名、县级520名。54个县级皮肤病防治所现有在岗职工人数在10人以下的占...[继续阅读]
江西历史上属麻风病中度流行省份,在《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中,被列为一类高流行省份。历史上发现率最高年为1958年(11.22/10万),最低年为2015年(0.05/10万);患病率最高年为1966年(2.70/万),最低年为2015年(0.03/万)。1949年至...[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