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骶尾骨前后位被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上,两臂置于身体两侧,双下肢并拢伸直,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影像接收器中线重合,上缘包括L4,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下缘3cm。骶骨摄影时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20°,经耻骨联合上缘3cm处射入;尾骨摄影时...[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一)骶尾骨前后位被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上,两臂置于身体两侧,双下肢并拢伸直,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影像接收器中线重合,上缘包括L4,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下缘3cm。骶骨摄影时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20°,经耻骨联合上缘3cm处射入;尾骨摄影时...[继续阅读]
多层螺旋CT扫描时间与成像时间短,扫描范围广,层厚较薄并获得连续横断层面数据,并可进行后处理,获得二维、三维图像。扫描时应根据要求对特定部位进行CT扫描:颈椎通常层厚1.5~3.0mm,胸、腰椎层厚3~5mm,连续扫描,层距为2~4mm。对...[继续阅读]
靶CT技术也称放大CT或目标CT,是为详细观察某一器官结构或病变细节而对兴趣区进行局部CT扫描的一种方法。常用小视野、薄层(1~3mm),扫描矩阵不变。因此不影响空间分辨力,图像仍清晰,有助于观察脊柱横断层各部结构细节。...[继续阅读]
近年来,多层螺旋CT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具有快速先进的扫描技术和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可重建形成三维立体图像,对临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临床常用的重建方法有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formatted,MPR)法、表面阴影遮盖(surfaceshadeddisp...[继续阅读]
经静脉增强扫描可显示正常血管及多血供病变。脊髓内血管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及星形细胞瘤多有较明显的强化,椎管内静脉畸形及椎间盘术后瘢痕组织增生也可强化。增强扫描对椎管内肿瘤、椎间盘术后瘢痕组织增生或术后复发的...[继续阅读]
脊髓造影后CT扫描脊髓造影是将水溶性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入蛛网膜下腔后再作CT扫描的一种方法。一般以L4~L5或L3~L4棘突间隙为穿刺点,经该处向蛛网膜下腔注入造影剂4~6mL,浓度为170~240GI/L,也可在常规脊髓造影4~6h后进行CT扫描...[继续阅读]
CT椎间盘造影术(CTM)是在常规椎间盘造影之后(约30min)进行CT扫描,从造影剂存在的位置和形状,了解椎间盘变性的程度和突出的方向、部位、程度的检查方法(图3-30)。1.椎体;2.蛛网膜下腔;3.脊髓图3-30CTM示颈椎后缘蛛网膜下腔充满高密度...[继续阅读]
脊柱由颈、胸、腰及骶尾骨构成,颈椎椎体较大。脊椎由椎体及其后外方的附件组成,椎体之间垫以椎间盘,借周围韧带将椎体连成一体。脊柱和椎旁软组织一起构成支撑人体上部质量的支柱。骨皮质及前后纵韧带在SE序列的T1WI、T2WI像...[继续阅读]
Gd-DTPA增强检查常规静脉内按0.2mL/kg注入造影剂,由于Gd-DTPA明显缩短T1弛豫时间,因此只需做SE序列T1WI即可,但需联合使用脂肪抑制技术。根据病变部位行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及任意方位扫描,扫描层面尽量与平扫层面一致。需行延迟...[继续阅读]
CT对脊柱病变的诊断有许多优于常规X线平片之处,对脊髓病变则需行CT脊髓造影(CTM),目前MRI广泛应用,已基本上取代了CTM,但CT在脊柱病变的诊断上仍具有特殊的价值。对椎间盘病变及退行性病变,CT能清楚显示腰椎间盘的形态及其与硬膜...[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