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具有消化道典型的4层结构,自管腔内向外依次是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黏膜常形成7~10条纵皱襞,蠕动时起到清除作用。肌层主要由内层环行肌和外层纵行肌组成。食管下段全由平滑肌组成。管腔扁平未进食时前后壁贴...[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食管具有消化道典型的4层结构,自管腔内向外依次是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黏膜常形成7~10条纵皱襞,蠕动时起到清除作用。肌层主要由内层环行肌和外层纵行肌组成。食管下段全由平滑肌组成。管腔扁平未进食时前后壁贴...[继续阅读]
小儿食管功能检查主要用于胃食管返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和食管运动障碍。前者最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食管下端酸性暴露时间延长,为抗返流屏障作用降低所致,包括作为第一抗返流屏障的LES压力低下或异常频发暂时性松弛;第二抗...[继续阅读]
食管造影检查已沿用多年,由于简便易行,至今在临床上仍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大多数基层医疗单位,仍不失为小儿食管运动障碍和胃食管返流病(gastroesophageal disease,GERD)常用诊断手段。钡餐检查对贲门失弛缓症和食管狭窄诊断准确率较高...[继续阅读]
食管压力测定(esophageal manometry)是广泛用于研究食管运动障碍和评价LES压力重要手段。最早采用气囊测压准确性较差,1960年以后改用非灌注性多腔导管,可测量食管多个部位,但仍不够精确。目前,大多采用连续灌注导管测压法,并有高敏...[继续阅读]
尽管LES压力与返流密切相关,但单靠此判定返流仍显不足,最好而最直接的方法是根据食管腔内的酸度来判定。其原理为正常食管腔内pH值为5.0~6.8,胃多数时间呈酸性(pH值为1.0~3.0),返流时酸性胃内容物进入食管,导致食管pH值下降。作...[继续阅读]
与食管测压一样,短时间内进行食管酸度测定,对间歇性发生返流诊断价值受限。对少数上述常规检查方法不能发现返流者,24h持续性pH值监测,不仅能确定返流的量和程度,还可评估食管对胃酸清除能力,确定食管酸暴露时间与临床症状的...[继续阅读]
食管酸灌注试验(acid perfusion test)可了解食管炎存在与否,确定症状是否由食管酸灌注诱发,并鉴别心源性疼痛和食管源性疼痛。该方法最早为Bernstein于1958年报道,故又称Bernstein试验。具体是用0.1N的盐酸灌注食管内,若出现胸痛症状,即为...[继续阅读]
食管有效清除功能在GERD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正常儿童餐后2h以内,偶有胃食管返流,但食管蠕动将返流酸性内容物迅速排空,而食管炎病例食管排空功能力减弱。Booth等设计了食管酸清除试验(esophageal acid clearance test)评价食管远端清...[继续阅读]
核素检查(esophageal scintigraphy)是当受检者吞咽放射性核素标记试验餐后,在食物随食管蠕动进入胃的过程中,用γ照相机连续扫描和摄取食物通过时动态变化影像,并经计算机采集和处理。主要用于检查食管运动功能和胃食管返流。其优...[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