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知识 > 骨科介入放射学 > 列表
骨科介入放射学 共有 102 个词条内容

参考文献

    1 刘泽霖,贺石林,李家增,主编.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2 顾建平,范春瑛,何旭,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性介入治疗,介入放射学杂志,2000,9(4):206-2093 张孟增.介入放射学基础与临床.北京:中国科...[继续阅读]

骨科介入放射学

第一节 概述

    骨科创伤后大出血主要包括:骨盆骨折出血或伴盆腔脏器损伤出血、四肢外伤出血、腰椎骨折腹膜后血肿等等。血管损伤后可破裂出血,假性动脉瘤局部血肿。这种病人往往急症入院,病情凶险,因损伤血管引起急性大出血,导致患者发生...[继续阅读]

骨科介入放射学

第二节 血管内栓塞治疗适应证及其疗效

    及时准确判断是否存在骨科大出血以及是否适合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对病人的预后非常重要,出血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临床存在以下情况时应考虑行血管造影诊断及血管内栓塞治疗。一、适应证1.4~6小时内输...[继续阅读]

骨科介入放射学

第三节 血管内栓塞治疗术前准备

    一、术者准备介入治疗虽然比较安全可靠,但毕竟为创伤性治疗。术前操作前应了解患者的病史、必要的体格检查,对有关化验或其他检查综合分析,对所用器械、操作步骤、介入诊断和治疗技术等作出初步方案。二、器械准备1.血管造...[继续阅读]

骨科介入放射学

第四节 盆腔动脉造影诊断与血管内栓塞治疗

    一、盆腔动脉造影一旦怀疑盆腔大出血,则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早做盆腔动脉造影。造影可准确显示出血的部位、范围、程度,对明确诊断和制订治疗方案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可先做盆腔动脉造影,发现出血病灶或可疑出血病灶...[继续阅读]

骨科介入放射学

第五节 介入治疗后处理与术后反应和并发症的处理

    一、盆腔大出血介入治疗后处理1.穿刺动脉加压包扎,局部肢体保持伸直,制动6~8小时,卧床24小时。2.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或血肿、注意足背动脉搏动、远端肢体皮色、温度和感觉等下肢动脉循环及静脉回流状况。3.监测生命体征...[继续阅读]

骨科介入放射学

参考文献

    1 王占朝,刘玉清,贺能树.介入性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288-3342 冯耀良,李麟荪,王杰,等.经导管盆腔动脉栓塞术的临床应用.江苏医药,1995,21(1):2-43 StephenJ,Pseudoaneurysmofthesuperiorglutealarterialbleedinginacutepelvictrauma.JTrauam,1999,47(...[继续阅读]

骨科介入放射学

第一节 四肢血管狭窄性病变病因与病理

    一、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高脂血症、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肥胖和高密度脂蛋白低下等,是易患因素。周围动脉树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牵涉到正常血管内...[继续阅读]

骨科介入放射学

第二节 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

    经皮腔内球囊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1964年Dotter和Judkins首先采用同轴导管系统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下肢动脉狭窄,使阻塞的血管再通,开创了介入放射学新领域。1974年,Gruntzig研发了一种由聚氯乙烯(PVC)构成的双...[继续阅读]

骨科介入放射学

第三节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PTA术是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然而单纯PTA治疗周围血管疾病有一定限度,如狭窄病变的弹性回缩可造成PTA治疗失败;PTA治疗后再狭窄发生率也较高,文献报道,PTA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约30%。其主要原因是内膜损伤引起腔内血栓...[继续阅读]

骨科介入放射学